正文 第57章 什麼病要了同治的命(1 / 2)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鹹豐皇帝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鹹豐帝臨終前遺詔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自此,年僅6歲的同治登上皇位的寶座。十幾年後,剛剛19歲的他就因天花(正史記載)一命嗚呼。不久後,民間卻傳說同治帝之死是因微服逛妓院,身染梅毒所致。近年來,隨著文化傳播渠道尤其是電視、電影等的飛速發展,同治帝身染梅毒而死更是家喻戶曉,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一些曆史學家也認為,同治的確死於梅毒,但更多學者認為同治確係死於天花而不是梅毒。還有學者提出另外兩種說法,即疥瘡說與被害(死於慈禧之手)說。可謂眾說紛紜,難以定論。

早在同治帝死後不久,因性病喪命一說流傳頗廣,許多野史如《清朝野史大觀》中都有記載。同治帝成年後與端莊貞靜的皇後阿魯特氏相親相愛,但慈禧不太喜歡阿魯特氏。最初,慈禧經常命皇後等人陪同看戲,皇後文靜、不愛熱鬧,每次看到有關男女私情之處,便麵壁而坐。慈禧本來對她不太滿意,這樣一來就更加不喜歡她了。如此多次,皇後仍然“不思悔改”,我行我素,慈禧覺得皇後故意不給她麵子。與此同時,皇後與同治帝的感情日益增進,如膠似漆。慈禧認為她狐媚惑主,對二人橫加幹涉,並強令同治移愛慧妃。慧妃雖然漂亮,卻舉止輕佻,同治帝並不喜歡她。想愛的愛不成,不想愛的卻逼著去愛,同治帝非常鬱悶。於經常與太監微服外出,尋花問柳。同治怕被人看見,不敢去有名的妓院,隻得專門尋找隱蔽的小妓院、暗娼等處。一些投其所好者趁機進獻****,使其縱情淫樂。時間一長,一不小心感染了梅毒。一開始,同治帝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身染性病,後來病症發到背部,急召太醫診斷。太醫一看即知是梅毒,但是不敢明說,隻得請示慈禧。也許是為了顧全皇家的體麵,略通醫道的慈禧說是天花,就命太醫按天花醫治。藥不對症,同治的病自然沒有起色。同治帝見病情不見好轉,心中經明白了幾分,便問禦醫:“我得的又不是天花,你為什麼當天花治?”太醫有苦難言,隻能說這是太後的旨意。就這樣,同治帝的病情被耽誤了,幾日後死於非命。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雖然正史中稱同治帝死於天花,但是這作史者為了顧全皇帝顏麵的無奈之舉。試想一想,如果在史書中記載同治帝死於梅毒,而且禦醫都把梅毒當成天花治,最後把皇帝治死了,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第二種說法是同治帝死於癰,也就是俗稱的疥瘡。據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記載:“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癰,項背皆一,皆膿潰,先十日己屢昏,殆不知人。”《清宮遺聞·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說“其病實染毒瘡”。這種記載隻見於野史,可信度不高。

第三種說法認為同治是因天花致死,這也是學術界最為普遍的說法。正史中都持此說。近年來,一些曆史學家在清代檔案中發現了記載同治帝從得病到去世的《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自同治從開始染病到臨死時的病情發展情況。專家指出,這份檔案,能夠有力地證明同治帝之死乃是天花奪命,而不是性病致死。

據檔案記載,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同治身感不適,於是召太醫診斷。太醫院院判李德立等人的診斷結果是“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李德立等人認為,這是感染了天花所致,讓同治服用“益陰清解飲”,調養病體。翌日早晨,“藥力見效,疹形透出”,同治帝“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氣顫譫言”,禦醫遂開出“清解利咽湯”。兩天後,痘顆開始表發,然而由於瘟熱病毒強烈,同治帝頭部、頸部的痘顆發得“稀疏不齊,灌漿頂平或塌陷,並呈紫色”。專家指出,這是逆痘的信號。也就是說,同治帝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檔案中有“症界於險”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