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什麼病要了同治的命(2 / 2)

十一月初二日,同治帝“腰疼胸堵”,禦醫認為毒滯已熏蒸肺胃,“症勢重險”,當即開出“利咽化滯湯”。服藥後同治帝的症狀有所減輕。初八日同治又“微感風涼”,病情惡化,痘毒開始向各器官和神經係統蔓延。此後一直到十八日,雖然禦醫們使盡渾身解數,同治帝的病情卻每況愈下,愈見凶險。

從十九日開始,同治的病情開始急劇惡化。檔案中記載,十九日辰時“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頭臉、胳膊、膝上也見痘癰腫痛。二十二日,除腰部潰爛繼續外,其他部位的痘癰也出現潰破流膿。二十五日,最令禦醫們憂心的事情發生了,同治腰部和臀部的潰爛連到一起。二十六日,全身潰爛加劇,流出的膿汁竟多達一茶碗。二十九日,同治“牙脹麵腫”。禦醫們失去信心,記錄道“正不製毒”,“症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束手無策。十二月初五日酉時,飽受病症折磨的同治帝終於解脫了,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除了正史及檔案記載外,大臣翁同龢在日記中也細記錄了這一過程:“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內務府大臣處……見禦醫李德立、莊守和脈按言:天花三日,脈細口渴,腰疼耳膿,四日不得大便,項頸稠密色滯幹豔,證屬重險,不思食,咽痛作嘔……初八日,兩宮皇太後在禦榻上持燭令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觀,微語曰:‘誰來此?’伏見天顏,溫脺偃臥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另外,有學者查閱史料發現,就在同治帝病死後不久(當月二十九日),大公主也因身染天花香消玉殞。這說明當時宮內正在流行天花,而年少風流、身體虛弱的同治也極有可能因抵抗力低下而感染天花。

除了以上幾種說法,近年來又有一些人認為同治帝是被慈禧害死的,持這一觀點者多是受一本名叫《慈禧傳信錄》的影響。

書中記載,同治帝的師父王慶祺不滿慈禧把持朝政,就勸同治帝專門修一處宮苑,請慈禧到裏麵頤養天年,也就是把慈禧軟禁起來。事情被慈禧安插的小太監聽到後報告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決定除掉同治。還沒等她動手,同治就病了,慈禧雖然凶狠,但同治畢竟是親生兒子,而且也沒有什麼過分的舉動,她就把這件事談忘了。經過眾禦醫的精心調理,同治的病情日漸好轉。十二月初四日午後,皇後阿魯特氏來到東暖閣看望同治,二人多日不見,甚是開心。慈禧安插的小太監見皇後到來,又前往慈禧處報告,說同治帝與皇後二人竊竊私語,不知所談體何事。慈禧一聽,趕緊來到東暖閣,輕手輕腳躲到帷幔後偷聽二人談話。此時,皇後正在一個勁的向皇帝哭訴慈禧對自己如何刁難。為了安慰皇後,同治便勸皇後先忍耐一段時間,待自己病好之後,皇後就會有出頭之日雲雲。帷幔後的慈禧聽到此外,勃然大怒,立刻推開帷幔,將來不及反應的皇後拖翻在地,並命太監們杖責皇後。同治眼看皇後性命不保,不免大驚,從床上跌落地上。自此病勢加重,到第二天就一命嗚呼了。

專家指出,從慈禧一生專製殘暴、凶狠毒辣,以及同治與後來的光緒帝的不幸遭遇來看,這一說法似乎不無道理,但由於缺乏事實依據,其可信度讓人難以苟同。

那麼,同治到底是因何而死呢?我們認為,雖然有關同治之死的說法很多,最具說服力的還是正史所載死於天花一說。身染性病而死一說,很可能是由於性病與天花有某些相似之處,有好事者“添油加醋”,最終以訛傳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