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8年11月14日(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大清國第九代皇帝、三十八歲的德宗光緒皇帝,帶著滿腔憤恨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駕崩。臨死前身邊甚至沒有一名太監或宮女,及至為人發現,已死去多時,可謂悲涼至極。死後的第二天下午,他的“母後”、操縱大清王朝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也在中南海儀鸞殿內走完人生之旅,終年七十四歲。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先後去世的消息傳出後,世人皆感震驚。難道這一切隻是巧合嗎?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皇帝絕非正常死亡,而是慘遭他人毒手。
關於光緒皇帝的死因,很多野史以及民間傳說認為,光緒是被慈禧所害。據說,慈禧臨死前,自知時日無多,惟恐自己死後光緒重新執政,推翻自己的製定的一係列政令,甚至對自己進行報複,於是派人將光緒毒殺,以絕後患。
也有人認為,光緒是被太監李蓮英等人所害。李蓮英等人在慈禧執政時期紅極一時,為了迎合主子,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看到慈禧將不久於人世,深恐光緒重新執政後,會清算他們以前的舊債,於是先下手為強,將光緒害死。
還有人認為,是袁世凱害死了光緒。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看到慈禧將死,袁世凱擔心其死去後,很有可能重新執政的光緒肯定不會饒恕自己,於是借進藥的機會,將光緒帝毒斃。
實事求是地說,光緒死於謀害一說並非空穴來風。一些曆史學家通過對清朝遺留下來的檔案進行仔細研究後指出,其實光緒帝並非死於謀殺,而是染病身亡。
據清宮檔案記載,光緒帝自幼疾病纏身,成年後體質非常虛弱。他常年腰痛,經常夜間遺精,後來又患上嚴重的耳鳴,睡眠質量極差。此外,光緒親筆所寫的《起居錄》也記載說:“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瀉之時,冬天較甚。近數年遺瀉較少者,並非漸愈,乃係腎經虧損太甚,無力發泄之故……腰胯左邊疼痛甚重,稍一動轉即牽製滿腰,極痛難忍。”據此,專家指出,光緒的死亡並不是被人謀害,而是由於久病不愈,最終導致身體各器官功能衰竭而亡。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清理崇陵地宮時,發現了光緒的遺體。經專家考證,光緒帝遺體完整,且無絲毫刃器傷痕。對頸椎和頭發化驗結果顯示,光緒帝生前不曾中毒,與正史所說自然死亡完全吻合。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年紀輕輕的光緒皇帝反而死在老邁的慈禧前麵呢?專家認為,光緒皇帝之所以壯年早逝與他的生活經曆以及生活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
光緒之所以登基是因為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駕崩前既無兒子,又無兄弟,這樣必須在皇族中尋找皇位繼承人。當大臣們提請由道光帝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同治帝的嗣子,即位為帝時,這一合理建議遭到慈禧太後的反對,因為這樣一來她就不能再以太後身份臨朝。最後,慈禧力排眾議,將自己的胞妹(淳親王福晉)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迎入宮中即皇帝位,自己仍然以皇後身份垂簾聽政,載湉就是光緒皇帝。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四歲的載湉正式即位,淪為慈禧的政治工具。此後,幼年光緒開始在孤獨成長,失去父母之愛,加上宮中繁褥的禮節,慈禧太後的嚴辭訓斥等等,光緒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振,從而導致他身體羸弱多病。
成年後,光緒的體質雖然有所好轉,但是政治生活的種種不幸遭遇反而使心情更加壓抑,身體狀況始終差強人意。十九歲時,在慈禧的包辦下,光緒帝與慈禧親弟弟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喜結良緣”。據史書記載,此女容貌醜陋,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雖然光緒對此極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後來,光緒終於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就是後來入宮的珍妃。珍妃貌美端莊,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最重要的是,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自此,光緒開始試圖擺脫慈禧的控製,這無疑觸犯了慈禧的禁忌。光緒與慈禧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微妙,最終發展成為政敵關係,二人水火不容。後來,由於光緒違背太後的意思出兵援朝抗日,最終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很多有識之士在康有為等人的領導下,請求光緒帝變法維新。光緒帝深以為是,征得慈禧同意後,決定實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