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同誌留給我的影響(1 / 2)

一九一〇、一九一一年的時候,是一個大革命的時代。在我們湖南那個小縣城常德,也醞釀著風暴。幾個從日本學習法政回國的年輕人成了積極的活動分子,他們同外地聯係,在縣城裏倡導許多新鮮事物,參與辛亥革命的前奏,女子要讀書成了時代的呼聲,經過籌備,一九一一年新年剛過,常德女子師範開學了。

那時我隨著守寡的母親在這裏肄業。三十歲的母親在師範班,七歲的我在幼稚班。這事現在看來很平常,但那時卻轟動了縣城。開學那天,學生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坐著綠呢大轎,有的坐著轎行的普通的小轎,一乘一乘魚貫地來到學校的大門內、二門外停下來。圍著看稀罕的人很多。我們幼稚班也排成隊,擠在禮堂兩邊。我母親穿得很素淨,一件寶藍色的薄羊皮襖和黑色的百褶綢裙。她落落大方的姿態,很使我感到驕傲呢。她們整齊地排列著,向“至聖先師孔子”的牌位叩頭萬福,向校裏一群留著長須、目不斜視、道貌岸然的老師叩頭。空氣嚴肅極了。

這以後,我、表姐、表哥、表弟都隨著我母親步行上學、下學。街道兩邊常常有人從大門縫裏張望我們。有些親戚族人就在背後嘰嘰喳喳,哪裏見過一個名門的年輕寡婦這樣拋頭露麵!但我母親不理這些,在家裏燈下攻讀,在校裏廣結女友。常常有她的同學到我家裏來,她們總是談得很熱鬧,我們小孩家也玩得很起勁。

到了春天,舅舅花園裏的花幾乎都開了的時候,一天,母親的朋友們又來做客了,七個人占坐了整個書樓。她們在那裏向天禮拜,分發蘭譜。蘭譜印著燙金的花邊和文字,上邊寫著誓約,大意是:姐妹七人,誓同心願,振奮女子誌氣,勵誌讀書,男女平等,圖強獲勝,以達到教育救國之目的。七個人中,年齡最大的是我母親,最小的便是後來參加共產黨的著名婦女領袖向警予同誌。向警予同誌那時才十七歲,長得非常俊秀端莊,年齡雖小,卻非常老成,不苟言笑。我母親比她幾乎大一倍,卻非常敬重她,常常對我說,“要多向九姨(向警予在家裏排行第九)學習”。

她們向天叩拜後,互相鞠躬道喜,我舅媽也來向她們祝賀。她們就在書樓上飲酒,憑欄賞花,暢談終日,興致淋漓,既熱鬧,又嚴肅,給我們小孩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使我們對她們充滿了敬愛和羨慕。從這以後,我這個孤兒有了許多親愛的阿姨。這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許多溫暖。

辛亥革命那幾天,借宿在學校裏的向警予阿姨和另外幾個阿姨都住在我們家裏,一同經受那場風暴中的緊張、擔心、憂鬱、哀悼、興奮和喜悅。不久放寒假,再開學時,母親帶著我們到長沙,住進稻田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向警予等六位阿姨也來了,都住在這個學校。我在小學一年級,課餘常常到她們師範部去玩。那時我家生活是較貧困的,母親把被子留給我和弟弟,自己隻剩一床薄被。向警予同我母親擠在一張床上,蓋兩床薄被。她還送過我們兩聽牛肉罐頭,每餐我可以吃上幾丁丁。

母親在長沙隻待了一年,因為沒有錢繼續念下去,托人在桃源縣找到一個小學教員的缺位,便帶著弟弟去桃源,把我留在長沙,寄宿在第一女師的幼稚園裏。每天放學回來,幼稚園裏靜悄悄的,我常獨個流連在運動場上,坐會兒搖籃,蕩會兒秋千。這時,向警予阿姨就來看我了,帶兩塊糕,一包花生,更好的是帶一兩個故事來溫暖我這幼稚的寂寞的心靈。

後來,我又隨母親轉到常德女子小學,母親擔任學監。遇到寒暑假,向警予同誌每次回漵浦或去長沙,都必定要經過常德。從漵浦到常德坐帆船,從常德到長沙坐小火輪,在等候班輪的時候,就可以在常德住一兩天或三四天,這時向警予大都是住在母親的學校裏。向警予同誌就像一隻傳粉的蝴蝶那樣,把她在長沙聽到的、看到的、經曆過的種種新聞、新事、新道理,把個人的抱負、理想,都仔細地講給我母親聽。母親如饑似渴地把她講的這些,一點一滴都吸收過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並且拿來教育我和她的學生們。原來她們結拜為姐妹時,無非是要求男女平等、教育救國等等。這時我母親已把這位最小的阿姨看作一位完全的先知先覺,對她言聽計從,並且逐漸接受她介紹的惟物史觀、解放工農等這些最先進的理論。

一九一八年,向警予同誌決定去法國勤工儉學,赴長沙途中路過常德,曾向我母親宣傳。我母親也為之心動。但她是靠薪水維持生活的,路費無法籌措,而且還有我的牽累。這事不僅使我母親心動,連我剛從小學畢業,準備投考師範的這顆年輕的心,也熱過一陣。我們沒有能隨向警予同誌遠渡重洋,但我們對她的遠行卻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和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