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學業與就業(2 / 3)

什麼專業火就辦什麼專業,是現階段中國大學的特色。前階段,計算機、會計、法學和新聞專業火,結果什麼學校都辦這幾個專業,有條件上,沒條件也上。由於會計、法學和新聞(或者傳媒)專業對硬件的要求比較低,因此上專業的勢頭就更加凶猛,到今天,這幾個專業的畢業生,已經滿大街走了,找工作嚴重困難。

這樣的趕時髦,畢竟這樣的專業,世界上別的國家也有,雖然多了點,濫了點,但大麵上,還說得過去。現在大學已經開始設置別的國家沒有的專業了,雖然聽起來荒唐點,其實有它的道理,到目前為止,整個社會,尤其是政府機關,基本上對大學的理解,就是職業技術學校,專業就跟中藥鋪裏排列整齊的藥盒子,當歸就是當歸,熟地就是熟地,盒子上寫的什麼,似乎就應該到什麼崗位上去工作。因此,很多官員都感到不解,為什麼大學的專業跟社會上的各種行業不完全對應?如果社會上有三百六十行,大學就設置三百六十個專業,有一千行,就設置一千種專業,畢業時一一對應,那該多省事,多為地方政治和經濟發展著想啊。以政府機關為例,如果設置人事組織、宣傳、統戰、信訪、工會、婦聯等等這樣的專業,政府在挑人的時候,會有多方便。

可惜,中國辦大學,不是在自家園子裏種菜,這是一個跟國際接軌的事業,嚴格來講,大學本科的專業設置,無非是標誌一個大體上的專業方向,並不意味著學了某個專業的學生,就一定會是這個專業的專家,著眼點在於學生的素質培養,同時在最後兩年,給學生規定一個大致的方向。學生可以繼續深造,研究某方麵的學術,攻讀博士,也可以讀一個更具體的專業碩士,更多的是直接進入就業市場,但是,對於就業的學生而言,他們能否被用人單位錄用,最關鍵的是他們的綜合素質,而非他們的專業。

大學不是職業技術學校,至少,世界上的教育家們有這樣的共識,如果我們非要遵從長官意誌,按社會或者政府部門來設置專業,最好還是先把大門口大學的牌子摘下來,免得中國以外的人知道了,笑話咱們。

這樣的大學培養模式,如何創業?

眼下,大學生就業難,廣東傳來的信息,迄今為止,90%左右的應屆畢業生還沒找到工作,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大學生創業的呼聲再次響起,《南方周末》還為此做了專題。

大學生能不能不投身勞動就業市場,畢業自己當老板、自主創業?理論上當然可以,而且,也的確有少數人成功了。這樣的人,名校有,不起眼的職高出身者,也有。不過,就目前的畢業生狀況,這樣的創業,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而言,還隻能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夢。

有人批評,說現在的大學,還是精英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眼高手低,因此難以創業,越是名牌大學的學生越是如此,在適應市場需求方麵,甚至趕不上職高的學生。但是我要說,其實,眼下的大學,無論名牌、非名牌還是職高,培養出來的學生,絕大多數,如果不是某些人稟賦異常,有特別的機遇的話,別說自主創業,連市場就業都是有困難的,不是眼高手低,而是既無眼界,也沒有動手能力。眼不高的職高學生,其實就業能力並不強,多數職高超高的就業率,是人都知道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在大學生就業持續困難的情況下,如果有哪個職高畢業生出息特好,那麼肯定會被學生擠爆大門,可惜,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改革三十年,大學是最應該改革的領域,但是,這種改革並沒有發生,學校的外觀改了不少,學校大了,高樓多了,長官也多了,長官和老師的工資都多了,課題費也多了,發表的文章更多了。但是,計劃經濟模式的教學培養模式卻沒有變,豈止沒有變,還往糟了變了許多。許多學校,依舊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有一點討論課,基本上都放羊,隻有少數的教師,才能改變一點教學方式,但並不受到學校的鼓勵。原本的實習環節,文科基本放羊回家,工科也大大縮減,甚至幹脆讓學生自己找地方實習。很多工科教授說,我們現在培養的是黑板上的工科學生。這樣的培養教學,基本上沒有脫出“標準答案”式的培養窠臼,別說教會學生開動腦筋、培養創造性思維,連起碼的質疑、起碼的提問都不會。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麼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呢?義烏職高鼓勵學生開網店,應該算是一種商業化的實習,其思路值得稱許,但是,僅僅有這樣層次的實習,顯然還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說,即使在商業化程度如此高的浙江義烏,合格而且資金充裕的職高,也不存在。

這種狀況,不是所謂的從精英教育轉變為普通教育的必然結果。其實,無論精英教育也好,普通教育也好,起碼得給學生一點基本的知識、基本的技能,更好一點的話,還得培養學生一點創造意識、一點眼界、一點前瞻性,這樣的學生才談得上創業,才能適應目前全球化的市場需要。發達國家的大學,有普通教育,也有精英教育,但是人家的教育都強調創造性,都有切實的實習,更重要的是,都能給學生以就業的便利,也就是說,上過大學的人,要比不上大學的人更容易就業一些。可是我們呢?無論頂尖的名牌,還是低端的職高,就業一樣,創業不過個別現象而已。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的大學,包括不斷向歐美國家輸送畢業生的頂尖名牌大學,既沒有培養出高端人才,也沒有培養出市場需要的普通技術人才和職業的白領。進入就業市場並站住腳的人,大多都是在職場上經曆了艱苦的再培訓過程,大學給他們的東西,實在太少、太可憐了。

實際上,我多次呼籲過,我們的大學,長遠看,需要改革,短期解決學生就業,當務之急是補課,對暫時就不了業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職業培訓,從職業道德、責任心、職業技能開始補起,不收學費,國家重點投入。亡羊補牢,庶幾可以緩解危機。

研究生不是抻麵

自打改革開放,中國恢複研究生教育以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期,一直都是三年。若幹年前,突然變成了兩年。說是學美國學的,教育部一個令,一下子大部分學校的碩士研究生,都改成了兩年。可是據報道,廣州一些高校,最近又把研究生學製改了回來,變成了三年。(9月27日,《信息時報》)

其實,自打恢複研究生招生以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還有前蘇聯的影子,所謂碩士研究生,略等於前蘇聯的副博士。也就是說,我們的碩士研究生,是當專業人員來培養的。事實上,最初十幾年,就是有大批的碩士生畢業直接走上研究和高教崗位。從蘇式改成美式,初衷當然不壞。但是美式的教育,碩士是分成專業和研究兩類的,專業碩士不需要研究能力,直接就業。而研究型的碩士,則不過是攻讀博士的一個台階,原本不需要特別加以分別的。所以,美式教育的碩士,是無需寫畢業論文的。也就是說,什麼類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一整套的教育模式,要改,整體上都得改。

可是,我們的改革,卻隻改了中間一段,還改得不徹底,美式身子裏拖著蘇式的闌尾。僅僅是把碩士分成了專業和研究兩類,所謂研究型的碩士,依然要寫畢業論文,而且多數讀碩士的人,根本不想讀博士。導師的思路、培養方式,甚至教學方案,都跟三年製的一樣。學生忙完了課程,所剩的時間無幾,論文不抄襲,已經阿彌陀佛。但是,碩士論文的評議書上,還居然明白標出“創新之處”的欄目,真是天知道,怎麼讓這些人創新。

研究生教育,不是麵店裏的抻麵,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但是,在我們的教育行政當局那裏,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是抻麵,需要短時,就切上一刀,需要長時,就抻上一抻。當年說要短,一不論證,二不討論,三不跟學生商量,上來就是一刀。現在又需要改回去了,抻一抻也就結了。顯然,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沒有人把教育當教育來辦。任何層次的教育,無非是行政當局的一種命令,可以隨意改變,要長則長,要短則短。當年要短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研究一下美式研究生教育的特點,研究一下中國的國情,怎麼改才能震動最小、效果最佳,一下子,就改了。大概以為把三年改成兩年,少一年的消耗,無論如何都是好事,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則,所以,各個大學,無不樂於響應。結果,實行幾年之後,外界評價不高,學生就業成了問題,於是再改回來。

從根本上講,中國的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衙門加學店的思路。從改革之草率,就可以看出,有關當局根本沒把教書育人當回事,他們跟麵店一樣,無非是在抻麵。不同的是,麵店的老板,要迎合顧客,而我們壟斷式的教育,根本無需看學生和學生家長的臉色,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有本事,就出國念去。

說良心話,如果我們的研究生教育,還就是目前這個樣子,上下玩忽,草率應付,任意“改革”,視學生的前途為草芥,其實兩年和三年區別不大。學生入學,無非是要一個碩士的方帽子,能兩年拿一個,總比三年更合算一點。

笨蛋,研究生教育,關鍵不是年頭,而是把教育當教育來辦。

研究生教育不是就業的筐

教育部和發改委聯合下發通知,200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將比上年增長5%左右。擴招將涉及一向隻招在職生的專業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BA)、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PA)、工程碩士(ME)、法律碩士(J.M)、會計碩士(MPACC)等。

擴招的直接原因,顯然是當前困難的經濟形勢下的就業壓力。今年大學畢業生610多萬,加上數目不詳、保守估計也有100萬的往屆畢業生,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按理說,在出現暫時性經濟危機的時候,國家出麵,把就不了業的大學生集中起來進行職業培訓,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尤其在這些年大學生無論從職業道德、責任心和職業技能都大幅度退化的狀況下,這種培訓,對於中國人才培養的補救,絕對是必要的。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並非始自今日,在好些年前就出現了,在三四年前,連一向出路很好的人大學生,都已經開始出現工作難找的問題,而且愈演愈烈,別的學校,自不必說。從本質上講,大學生就業難,跟今天的金融危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隻是被這個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萎縮加劇了而已。大學生就業難局,問題出在大學自己:盲目的擴招,迅速擴展的官僚化、行政化,培養模式的長期僵化,學校的責任心下降等等。前些年,一方麵大學生畢業就業難,一方麵企業卻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員工,顯然,首先的問題是大學自己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