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救救孩子(3 / 3)

當然不可能全世界古今中外,隻有一個郭敬明文字好,其他人都是垃圾。所以,事實隻能相反,欣賞郭敬明的年輕人,實際上並不懂得什麼文字是美的,什麼作品是有內涵的,他們的欣賞已經被毒化了。誰毒化的呢?當然是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有識字,有考試,但卻沒有欣賞。語文課本課文的選擇,總也擺不脫意識形態的陰影,偶爾選上的好作品,也在課堂講授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解析這樣的千刀萬剮中,變成了剁碎放久了的肉餡,隻有令人作嘔的份了。民國時代賞心悅目的國文(即今天的語文課)課,在今天變成了學生的夢魘。而所有崇高的價值和理想都在政治化的操弄下,變成了令人生畏的高頭講章,讓學生從心裏往外反感。眼下,連愛國都要教育部組織起來統一去愛,給祖國拜年,程序都給設計好了,全國一致。有思想,有個性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不受歡迎,不是被馴化,就隻能遭淘汰。多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在應試教育中贏得先機,都主動地配合學校和老師,扼殺孩子的興趣,不許孩子看與考試無關的課外書,家長和學校合力把孩子往考試的獨木橋上趕。現在的孩子,讓他們掏心窩子講,沒有幾個真心喜歡所學的課程,尤其不喜歡跟作文和閱讀相關的課程。

說實在的,韓寒隻是一個有個性而且聰明的年輕人,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韓寒這樣的人應該有1000萬,但是,卻被我們的教育扼殺掉了9999999個。被扼殺的韓寒們,被馴化的韓寒們,如果碰上郭敬明這樣的作品,完全跟課堂上一本正經的講授相反,不崇高、不正經、無意義,還有點新奇、纖巧,怎麼能不喜歡呢?無意義有什麼關係?他們被灌輸的意義,也實在太多了。

從前看過一幅漫畫,一個畫展,所有的畫都是斜放的,看的人隻好斜著看,出來之後,人依舊斜著,正不過來了。就像喜歡郭敬明的年輕人,再好的作品放在麵前,都不會有感覺的,他們已經不知道什麼叫美,什麼叫思想,什麼叫個性了。

失敗教育和憤青養成

盡管寫博客淨挨憤青的罵,但是作為一個在學校裏教書的孩子頭,心裏對憤青還是滿同情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學校,甚至還包括幼兒園,無論哪一個層次,都是憤青的養成所,罵我的人,也許就是我教過的學生,作法自斃,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眼下講成功、怎樣成功的書最熱銷,書商起名叫勵誌書,各種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稍微有點想法的,都說自己是成功教育,隻是他們所謂的成功,就是學科考試狹窄的單行道。勵誌書能不能讓人成功,我不知道,因為沒功夫看,人活到50出頭,還沒有成功,估計看什麼也白費,所以不耽誤那個功夫。但是所謂的成功教育,在我看來,其實把它們大頭衝下,倒過來,稱之為失敗教育,也許更合適。

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每天必去的地方,就成了戰場,考試、排名次,成為激勵學生上進的法寶。老師和家長反複對學生灌輸,不,轟炸的一個道理,就是那個上兩個世紀嚴複從達爾文的咬狗——赫胥黎老先生那裏搬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落後就意味著挨打,落後就是失敗者。一句老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老師們不大好意思勸失敗者幹脆跳樓算了,省得浪費國家的糧食,但每次批評差生,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於是,凡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在背後都會被視為垃圾生,檔次不夠的學校,被視為垃圾學校,凡是被視為垃圾,自己也覺得沒什麼上進希望的學生,自己也自暴自棄,因此,凡是所謂垃圾學校,或者職業中學的學生,課堂紀律一般都一塌糊塗,老師糊弄,學生自己也糊弄。老師在課堂上挨揍,甚至被殺,都不算稀罕事,當然,碰到比較彪悍的老師,打學生,也是尋常事。

進化論式的競爭,是沒有止境的,從幼兒園一直到博士研究生,競爭都在進行。每個層次有每個層次的失敗者,而且每個層次,成功者都是少數,縱然是天資很好,也很會考試的學生,也沒準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最後爬到塔尖的所謂成功者,大概隻有極個別的諸如什麼“哈佛女孩某某某”,才配說自己成功了。於是,整個的教育過程,在金字塔的每個階梯,都布滿了失敗者,絕大多數人都感到的是挫折,都很沮喪,更沒有人會感到快樂。

毋庸置疑,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或者說是製造失敗者的教育,絕大多數人在這個非常艱苦、非常乏味的過程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隻是遺憾和挫折感。這種感覺,往往會一直帶到他進入社會,自然,這樣的感覺,尤其是那些在教育的中小學階段就倍感挫折的人,長成之後,想不變成憤青都難。

憤青的養成,除了我們這些無師自通堅信進化論的老師和家長的努力之外,還有我們整個教育體係的冷漠,教育過程缺乏愛意,懲誡和漠然每每如冬天般的嚴酷,刺傷著每個受教育者的心靈。這樣的心靈,如果在進入社會之後,再被無所不在的權力傲慢淩辱一番,受點挫折,那麼,憤青就會憤得厲害、青得更厲害,過了多少年,都長不大。

學校是培養人的,培養人格健全、能自食其力的人,並不是成名成家者的搖籃,如果“讓孩子都成為精英”的理想,變成了切實的教育目標,學校無疑隻能製造大批失敗者。任何社會,精英都是少數,而沒有進入那少數精英行列的人,不見得就非得心懷鬱悶地活著,一個掃大街的清潔工,不見得看見教授就非得自慚形穢,進哈佛商學院的人,不見得就比學廚子更得意,隻要學的人自己樂意,感覺良好。學校不能在培養少數精英的同時,大批量地向社會吐出心懷怨忿的失敗者,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育,從本質上就是一種失敗教育。

四個職高輟學生的暴虐

聽到四個未成年人虐殺婦女的消息,本來已經相當麻木的我,還是感到了震驚。他們跟受害人無冤無仇,甚至不相識,僅僅是為了好玩。

我了解到,這四個未成年人,都是從職業高中輟學的,不樂意上班工作,成天在大街和網吧裏遊蕩。

現在我們義務教育後的中學教育體係,實際上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重點中學,進到那裏的學生,是比較有希望的上大學、上好大學的,那些重中之重的名校學生,不僅是上大學,而且要上名牌大學,甚至直接得到獎學金出國,被歐美國家不錯的大學錄取。但是能上這些中學的,不是分考得高,就是家裏有錢,有路子;第二等是普通中學,這裏的學生除了極個別的尖子之外,一般隻能上一般的大學,甚至選擇大專,有一部分學生注定要被淘汰。這裏的學生,不僅自己是競爭失敗者,也意味著家長也是社會競爭中的落伍之輩,第三等級就是職業高中,這類學校,屬於培養麵對社會的技術人才的,但是,在大學生就業尚且不好的情況下,除了極個別的學校外,多數狀況不佳,被認為是差生積聚地,學生畢業後的前景黯淡,學生自暴自棄。這四個孩子輟學了,其實沒輟學的孩子,境況也未必能好多少,前階段那個在課堂上辱師事件,就是這類學校裏發生的。

任何國家的教育都存在事實上的等級,即使在美國,私立中學和公立中學之間,也存在著差異,上了大學之後,等級差距就更大,社區學院和頂尖的哈佛、耶魯,差距也不可以以道裏計。教育結構的差距,是競爭的產物,從本質上說,有利於社會的進步,但是,這種差距,並不意味著在競爭中落後、處於等級底端的教育,就必定是失敗者的教育,並不意味著進入這個層次,就喪失了人的基本尊嚴和榮譽感。美國社區學院裏的學生,一樣會感覺自己很優秀,很獨特。

然而,現在我們實際實行的教育理念,卻是這樣的:從小學開始,學校和教師,就不斷地灌輸“上進”意識,糟糕的是這種所謂的“上進”,是通過不斷地貶斥低端的教育層次實現的,職業高中和它們的學生,無可避免地要成為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反麵教材,老師會通過公開地訓誡和對尖子生的優待,告訴學生,隻要在競爭中落了下風,那麼就意味著變成了垃圾,被社會所唾棄。

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家長們,也在有意無意地迎合這一觀念,不斷加以強化,尤其是那些比較有知識的家長,更是如此。媒體則通過對高考的渲染,對高考狀元的鼓吹,放大這種“競爭意識”的社會效應,以至於成為一種社會思潮。

在這種情景下,連進入一般中學的學生,都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更何況職高學生!我們的職業高中,除了極個別的之外,多是出產自暴自棄的大本營,那裏的教師,對自己的學生沒有信心,教書,不過是為了混一碗飯;那裏的學生,沒有自信,沒有自尊,沒有榮譽感,有些甚至沒有了起碼的人類同情心,起碼的道德底線。如果再受到一些網絡暴力色情遊戲的影響(應該說,這種東西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甚至有點像毒品,中毒上癮),那麼能做出什麼事情來,真的無法預料。這四個輟學的未成年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這種教育體製的極端性成果,他們害人,自己也是受害者。

教育的本質,是激發人的潛能,是將未成年人,培養成一個具有正常思維、正常道德和基本技能的人的過程。這裏最關鍵的,是要養成人的基本尊嚴,競爭的失敗不意味著尊嚴的喪失,智商低不意味著道德水準低,接受低端教育,一樣可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滿足,世界這麼大,不是隻有精英,才可以有資本驕傲自豪,普通人也一樣可以有自己足以自豪的東西。

我們的教育體係很奇怪,一方麵,宣布大學已經跟美國一樣,從精英教育變成了普通教育,但是另一方麵,卻每日每時在各個層次強化精英意識,一種戕害普通人的精英意識,隻承認少數的競爭勝利者,鄙夷多數的平常人,甚至在教育過程中,剝奪了他們起碼的自尊。當年,魯迅喊救救孩子,那是要從舊倫理舊道德中拯救孩子,而我們今天,麵對這樣無故虐殺婦女的未成年人,依然要喊救救孩子,但是,我們要從哪裏把孩子救出來呢?能救出來嗎?

現在大學有病,病得不輕,病入膏肓,癌細胞嚴重擴散。

其病,不僅僅是行政化,還是行政主導的壟斷公司化,這才是真正可怕之處。現在的大學,不,全國的學校,其實隻有一所,那就是教育部大學,所有的學校,無論大小,都是分部、支部、支支部。連中小學的課程設置,教什麼,課間操跳什麼舞,跑步跑多少米,教育部都要管。大學的畢業證由教育部統一發,研究生錄取分數線,教育部定,哪個學校該上博士點,依然教育部說了算。大學有行政級別,副部級和局級,凡是副部級的大學,校長都是空降部隊,閉門家中坐,校長天上來。農村裏村民至少還可以選村長,大學教授對於誰來當校長,連問都沒有問起——教授算老幾?連係主任你都沒資格選。

他們為什麼向弱小的孩子行凶

自從福建南平校園血案之後,一連串針對孩子的血案在江蘇、廣西、漢中發生,甚至首善之區的北京,警方也宣稱阻止了7起類似的案件。這些校園(包括幼兒園)血案,多為社會泄憤性質的案件。凶嫌顯然多為抱著必死的決心來實施犯罪的,通過公開殺害幼童報複社會。毋庸置疑,南平事件起了某種示範作用,喚起了某些凶徒的行凶意念。連串發生對孩子下手的公開性示威性的凶案,史上罕見,令人震驚且百思不得其解。

福建地方出於迅速撫平事端的考慮,很快將南平事件的凶犯鄭民生繩之於法,我們因此失去了仔細研究案件的機會,麵對接下來發生的凶案,其原因到底為何,大體上隻能推測。

當然,無可否認,現在社會上的確存在著無所不在的戾氣,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官民矛盾、貧富差距以及各種社會糾紛——經濟糾紛、校園糾紛和醫患糾紛等等紛至遝來,而且越來越激化。這些矛盾和糾紛,往往缺乏一個合適的出口。司法失效現象,愈發嚴重,找行政機關解決,又受阻於截訪,傳統社會原來有的社會調解機製,現在也基本喪失。問題無從解決,糾紛無從調解,在這種情況下,戾氣隻會愈積愈濃烈,一有機會,就爆發出來。

另一方麵,我們的社會,也缺乏一種能撫平人們不平之氣的文化。現行的意識形態導向的文化,實際上已經失效。儒家文化近來雖經倡導,但並未深入底層社會。而底層社會原有的宗教信仰,也呈零落之態,從前對人們行為有規勸作用的積德行善、因果報應、地獄恐懼等觀念,也不複存在。這種狀況,往往會使得那些原本性格暴虐之輩,在喪失底線趨於極端之際,缺少一個刹車的機製。

但是,即便如此也難以解釋,以往的類似事件當事人報複泄憤的對象指向成人、指向強力機關,這些人為什麼要選擇無辜的孩子下手?換言之,他們為何不學楊佳,非要學鄭民生?保護幼小,是生物的本能,這些人的行為,不僅突破了人類的底線,而且禽獸不如。他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處於底層的人們,在受到權力和強力侵害的時候,是很容易被侵害行為及其背後的觀念所毒害的,他們遭侵害而生起的報複心思,往往會更加怨毒,如果沒有化解的途徑,久而久之,他們自己就變成了既是受害者也是中毒人。由於他們非常弱勢,報複強力者往往沒那個本事,即使自己不打算活了,想幹出一番“轟動”的事來,引起社會的注意,就想到選擇更弱的孩子下手。

所以,要想根本遏製這類案件的發生,加強校園、幼兒園的保護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僅僅加強防堵,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防堵所需要的成本,隨著形勢的嚴峻,會越來越大,大到一定程度,總不能滿世界都是武警和警察。當前首要的任務,是要讓司法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當然,做到這一點,前提就是司法要獨立。一個不獨立的司法,聽命於黨政機關的司法,就是一個無效的司法。無效的司法帶來的社會問題,是人們對於法律解決的絕望。

河南商丘趙作海無端被屈打成招,當成殺人凶犯入獄,在監獄裏11年,居然根本不想上訴,可見這種絕望之深。當這種絕望開始彌漫之際,完全無視底線的泄憤報複拚命事件也就一個一個地來了。

長生不老的羽翼

報紙上說,放暑假了,家裏有小學生的家長很煩愁,說是孩子小,沒人管,放在家裏不放心,在網上求助孩子托管。報紙上還說,孩子考上了北大,有家長要在學校周圍租房陪讀。

這樣的事,其實不用看報,我們每個人的周圍就有。

這個世界變化真快,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無論寒假暑假,家長從來不擔心我們幹嘛去,如果有哪個家長如此這般操心一回,估計得被大人外加孩子們笑死。小時候上學絕對沒人送,再遠,也得自己想法自己去。可是現在,家長送孩子上學,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幾乎沒有見過家長送到學校的,都是自己托運行李自己上車來的,好像沒聽說過誰丟了。可是現在每逢新生入學,不僅父母親會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外加七姑八姨都要來,弄得學校周圍的旅店個個爆滿,有的家長還得睡學校的操場。當然,我們那時候更沒聽說過有哪個家長會來陪讀,如果真有哪個家長動了這個念頭,估計大家肯定會認為他瘋了。

我承認,現在的風氣有點不好,治安有點不良,騙子多了,犯罪的多了。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孩子,也嬌嫩得太多。孩子的精神哺乳期被人為地拖得很長很長,即使孩子想斷奶,但大人反而不許。我們的家長恨不得變成長著翅膀的長生不老的老母雞,永遠可以把孩子攏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想必,我們這個年齡的家長,都看過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知道作為動物,是怎樣設法使自己的孩子獨立生活的。作為動物的本能,小動物初長成時,不肯分別的是這些小東西,作母親的,反而要下狠心,逼它們離開。人也一樣,斷奶的時候,哭著喊著鬧的,是孩子,母親反而要狠心棄之不顧。顯然,這是一種有利於幼子成長發育並且獨立生活的本能。

人是萬物之靈,可以把這種本能,總結上升為教育學的教程,也可以無視這種本能,隨著自己的性子,放縱自己的所謂愛心,跟孩子死纏到底,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依他們的心情,恨不得自家的孩子就此變成賈寶玉脖子上那塊玉,時時刻刻都跟自己不分離。包辦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所有事務,解決孩子碰上的所有困難。

為人之父,我能理解在一對夫妻一個孩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父愛母愛在噴湧出來的時候,有多麼的洶湧而且持久。但我不知道我們的家長想過沒有,這樣可怕的愛,施加在孩子身上,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也許,對於好孩子來說,這樣過於洋溢的愛,是一種負擔,他們在心裏會覺得,這輩子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父母給自己的愛。對於不怎麼好的孩子,也許就是一種毒害,讓他們誤以為躺在父母的懷抱裏,凡事指使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公理。

最嚴峻的問題,其實是《狐狸的故事》裏那個老狐狸提出來的,按生物學規律,做父母的,正常應該死在子女的前麵,子女無論情願與否,早晚得要自己獨立生活。做父母的如此死纏著子女,為他們包辦一切,無論孩子賢與不肖,一概窒息其自立能力,讓他們在精神上久久不能斷奶,“一旦山陵崩塌”,父母珍愛的寶貝靠誰去呢?到那時,依賴養成,意誌已衰,而且年歲已大,四顧茫然,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當初的愛,現在變成了害。

生活要有理性,為人父母尤其要有理性。很多父母在尋求教育孩子的良方,其實這個良方,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你的本能就閃爍著理性的光芒,隻是這種光芒,已經被我們自身的毛病給遮避得太久了。

讓孩子做點事

眼下,從事教育,是個挨罵的行業。當然,學生沒教好,學校當然要負責任,有關部門第一個要挨板子,其次就是老師。不過,以我這個老師看來,家長的屁股也不能放過。

我上課一直要求讓學生給我倒茶,算是他們敬師的一點小小的表示。幾十年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最近卻惹出來一點故事。一次,茶端上來了,我一看,茶葉居然放在了保溫杯上麵的網罩上麵,也就是說,茶葉跟水是分開的。第二次,換了一個班級,換了一個同學來做這個事。茶端上來之後,我發現茶杯裏一絲茶葉也沒有,但我的茶葉罐給灌滿了水。說明一下,這種軼事,都是大三的本科學生的傑作。

現在我們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緊。但對他們來說,教育似乎隻有功課一件事。隻要孩子功課好,成績上去了,萬事皆休。開明一點的,還能允許孩子看點課外書,讓孩子跟同學玩玩。嚴格的,則恨不得把孩子變成學習的機器。當然,很多家長也特別熱衷把自家的孩子打造成“貴族”,學琴,學畫,學圍棋,學奧數,反正一點不讓孩子閑著,有空就趕著學,不惜血本。

正如給孩子一些玩的時間是必要的一樣,讓孩子做點事,做點家務,料理自己的事,也是必要的。我們在批評學校是把學生當機器來培養,但我們的家長,其實也是在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機器人,隻知道花錢買軟件往裏輸入程序,讓他們變成神通廣大的奧特曼。

不消說,孩子都是人,我們必須當人來培養,當人來尊重。孩子的培養,責任心的養成是相當關鍵的。現在的就業市場,廣投簡曆而不中的大學生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用人單位痛感他們沒有責任心。知識的多寡,能力的大小,都可以通過崗位培訓彌補,但責任心的缺失,卻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痼疾,一時半會兒很難醫治。責任心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根本不讓孩子做事。什麼事都不讓做,什麼選擇也不用做,連考大學、報學校、選擇專業,都是家長包下來的,孩子隻有聽命的份。至於那些業餘學習,更是家長的絕對意誌,很少有人會問孩子是否樂意。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連穿什麼衣服、什麼襪子、洗不洗澡、跟誰玩、選擇什麼業餘愛好,所有關於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不了主,什麼也不用做,一切都由家長做好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麼,他們就喪失了所有選擇的機會,也就不會辨別、不會選擇了。一不知道什麼人值得交往,二不知道事物的分別,三不知道如何做一些日常事物,二十歲的人了,連倒茶這種事都不會做。這樣,責任心也就無從確立了,因為他們從來無需負責。這樣的孩子,如果聽話,學習還不錯,還可以考進大學,如果不聽話,就隻能在家啃老了。當然,我們從小學到中學的教育,標準答案式的教育模式,也強化了學生隻知道接受既成結論、不會質疑、不會思考的傾向。其核心的弊病,說白了,也是不知道如何選擇和辨別。

當然,即使進了大學,這個傾向也難以扭轉。大學也不鼓勵學生做事,不教他們如何做事。勞動課基本上沒有了,因為怕出事。軍訓也大幅度縮短,也是怕出事。從前每年的植樹造林,現在也不做了,據說也是怕出事。實習也沒有了,放羊回家,讓家長造一個假的證明拿回來,就算實習過了。總之,獨生子女的一代,在學校期間出點事,學校承受不起,所以,什麼都不讓學生做了。學生在家裏時,是放在保溫瓶裏的,現在還繼續放在保溫瓶裏。

就這樣,大學新生,都是家長和親友團送來的,萬一走失,已經成年的學生,是會像三歲孩子那樣痛哭流涕的。上了大學,固然有些學生隨著年齡的長大,聰明了一點,會自己做點事,成熟幾分。但相當多的人,上了四年大學,還是中學生模樣,連衣服都是定期寄回家洗的。好些老板告訴我,用了現在的大學生,讓他去買個東西,不是買不到,就是買到之後不打車回不到公司,不派人去接,人家就在那裏哭。

是啊,保溫瓶裏養到最後,還是得出來。出來之後,麵對這個複雜而紛亂的世界,這些稚嫩到極致的花朵,該怎樣開放呢?任何一個家長,都陪不了他們一輩子,可是,在培養過程中,誰想過這個?

過分的愛

這年頭,北大和清華招事兒。剛剛雲南考上清華的考生包機來京報到引起網上一片議論,又來了一張送孩子到清華上學的學生家長露宿清華操場的照片,引發了更多的議論。那些包機報到的清華學子們,身邊一定有家長陪著,隻是能包得起飛機的家長,自有星級賓館住就是。其實,這種事情,跟清華沒有多少關係,北京的哪個高校,隻要在外地招生,報到之日,就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新生由家長陪伴前來報到。就目前而言,僅由父母一方陪伴的已經是少數,一般都是父母雙至,甚至爺爺奶奶、七姑八姨組成一個“親友團”,一同前來,報到時,鞍前馬後,替新生辦理打點一切。有的家長送來之後往往意猶未盡,幹脆辭掉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下來,長期陪讀。必須說明的是,我們這些家長的愛心行動,跟家境的貧富沒有關係,他們有錢要陪,沒錢露宿操場、打工掙錢也要陪。

沒錯,這些家長們的確很感人,他們的行為,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幾個字,有了最生動的注腳。不過,作為一個教師,我想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麵:為什麼父母非要送新生來報到?難道我們這些已經成年的年輕人,真的連上學報到這點事,都要由家長來包辦嗎?在我的記憶中,家長護送甚至陪讀這種事情,在恢複高考之初幾乎是沒有的,在20世紀80年代也相當少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種事情就越來越多,顯然,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嬌嫩,家長也越來越不放心了。

可以理解,現在上大學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麵對一個獨苗,家長多少都有點心理不正常,生怕一不小心折了,老本都沒了,所以孩子無論長到多大,都有點像是老母雞翅膀下生著茸毛的小雞,恨不得總拿翅膀罩著,稍一離開視線,就慌得不行。也正因為隻有一個,所以,個個家長都望子成龍,眼下城裏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班”能夠生意興隆,我們的孩子們之所以如此辛苦、連個星期天都過不成,很大程度上跟家長們的望子成龍心態有關。為了讓孩子成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別的事情就都別幹了,一門心思學習,逮什麼學什麼,人家孩子學什麼咱們學什麼,家務活自不消說,沾都不用沾,有的家長連孩子跟他們的同齡人交往遊戲也加以限製,更談不上正確地教孩子為人處世了。害得我們很多孩子從鋼琴到書法什麼都會,就是不懂得起碼的做人的道理。

一邊是望子成龍的強烈渴望,一邊是老母雞護小雞似的行為,如此,能培養出“龍”來嗎?否。很多孩子在這種特別的嗬護和催逼下,在中學階段就已經“自廢武功”,連大學都上不了,早早地變成“啃老”一族,日複一日地傷著鍾愛他們的父母的心。那些有幸學了一點音樂美術,而且能夠考上大學的孩子,前景似乎也並不那麼好。眼見得,大學生一屆比一屆自理能力差,宿舍裏的值日掃地這樣的小事情,居然成為大問題,學生的做事能力也日見其弱,一點小事都做不了,自己還無所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許多人根本無法與人溝通,終日把自己封閉起來,泡在網上,沒黑沒夜地打遊戲。很多學生入學之後,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前途和學業,甚至把所有的課全部逃掉,不及格甚至開除,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因為他們的大學,本來就是給家長上的。更為可怕的是,凡是這樣的學生,老師無論用什麼辦法都勸不了,軟的不理,硬的不吃,開除就開除,回家就回家。即使是某些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心理素質之脆弱,也相當驚人,受一點挫折,就如同山崩海嘯,為此而自殺的,也時有所聞。

其實,我們的家長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能明白,恰是由於我們隻有一個孩子,反而更要把他培養成人,不能有大出息,至少讓他們能自立,否則則意味著自己和家庭的整個的失敗。我們的家長都想著要自己家孩子出息,也都知道今後的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但很少有人知道,要想要孩子在競爭中立足,關鍵是要培養他們自立的素質和精神,這種精神養成得越早,今後孩子的競爭能力就越強。那些在家長陪同和護衛下學的技藝,除了個別天賦奇佳者外,反倒沒有多大用處。而家長的過度嗬護,包括千裏護送新生報到、長期陪讀,恰是害了孩子,而且害得很嚴重。即便是那些學習不錯、比較懂事、學業也有成就的孩子,麵對家長的如此“厚愛”,私下說起來,也無不感到有很大的壓力,生怕自己有一點閃失,有一點過錯,辜負了家長。

沒有父母不心疼孩子,也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但是,我們的父母這種過分的愛,已經成為孩子的負擔、孩子的毒藥。在此,我倒想說一句,可憐天下孩子!

載不動這許多愛的大學生

一個大學新生報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加上七姑八舅七個人送到學校,行李滿滿十個大箱子。看來,這個龐大的親友團加上十個大箱子,不僅會造成學校周邊旅店的緊張,而且還促進周邊的租房業務。學校的宿舍,無論如何是裝不下這些行李的。

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愈演愈烈。1996年我第一次做新生班主任,一個班40多人,居然不勞家長送的學生,隻有一位。現在,恐怕一千個學生裏,連一個這樣的白烏鴉也找不到了。有錢的家長送,沒錢的家長也送。來到學校,住不起旅館,就睡在學校的操場上。而且一送,就是一個親友團,能來的都來。到了學校,拉住班主任或者學校管學生的幹部,交待了再交待。過分的還直接塞錢,生怕自家的寶貝在學校受了委屈。

按現在的學製,上大學的人,大多數都是滿18歲的成年人了。然而,這些成年人,卻像幼兒園孩子一樣被大人對待。對於他們的家長來說,讓自己18歲的孩子自己坐火車或者飛機去學校報道,簡直是件令人恐怖的事情,光擔心,就能讓自己擔心死。有的家長更過分,孩子上了大學,自己工作也不做了,辭職來到學校所在城市,租個房子蹲守在大學旁邊,給孩子當保姆加保鏢。

任何一種高級一點的動物,都知道到時候把自己成年的孩子趕出去,讓它們適應環境,自己學會生存的本領。可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確切地說是我們中國的父母,卻忘記了這個本能。他們似乎不知道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無論自己多麼心疼自己的孩子,早晚得讓他們單飛,獨立應付這個世界。因為絕大多數父母都不可能陪子女一輩子。記得改革開放之初,引進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曾經引發中國人好一陣的感慨。其實,多數家長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獨生子女的現狀,讓我們的家長昏了頭,像老母雞一樣,總是想把自己的子女攏在自己的翅膀下麵,能攏多長時間,就攏多長時間。

顯然,這樣的父母之愛,是一種溺愛和濫愛,是對自己孩子的嚴重不負責任。負載著這樣沉重之愛的大學生,能夠正常發育生長嗎?漫說會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就是心理也不會正常。在這種愛浸泡下長起來的孩子,經不得事,一點小事都要哭哭啼啼找家長,一點挫折都會讓他們想不開。他們也不會做選擇,做決斷,什麼事都得家長給他們拿主意。如果家長一時找不到,就全靠老師,或者同學。實際上,這些年來,我們痛詆80後、90後兩代人的種種毛病,其實,這些毛病,多半來自他們的家長,來自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愛。雖然說,這樣一些延遲了長大時間的孩子們,今後未必一無所成,但他們成長的過程,勢必因為前階段的家長溺愛,而多受很多苦。

愛之足以害之。古人的古訓,未必家長們都不知道。但是,他們該溺愛還是溺愛,生怕離開自己半步,已經成年的孩子就會掉到井裏。從根本上講,我們的家長這種愛,是對成年子女一種最大的不尊重,不放心他們的能力,不尊重他們的選擇,甚至不給他們選擇的機會。很明顯,在中國的文化裏,這樣的尊重,沒有傳統。有的倒是家長對子女的無原則幹預,這樣的傳統,加上獨生子女這種狀況的刺激,我們的大學生,命裏注定,要躺在父母懷裏的時間要長得多。如果因此而廢掉,那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