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精打細算建鵝場(2 / 3)

小型鵝場因規模小,設施較為簡單,可因地製宜,以實用為原則,合理規劃,但至少應將生活區與生產區分開。

①行政區:包括辦公室、資料室、會議室和值班室等。

②生活區:主要包括職工宿舍、食堂及其他生活服務設施和場所等。

③生產區:包括鵝舍、孵化室及輔助生產建築。鵝舍因鵝群用途不同而分為育雛舍、育肥舍、後備鵝舍和種鵝舍等。

輔助生產建築主要有獸醫室、更衣室、消毒室、飼料加工間、配電房、水泵房、鍋爐房、倉庫、維修間和糞便汙水及病死鵝處理設施等。

生產區內部的安排,育雛舍安置在主風向的上風,然後順風安排後備鵝舍和種鵝舍,相鄰兩舍間距一般為30~40米。

生產區的四周要有防疫溝,區內留2條通道,一條是飼養員進舍及進雛、進飼料的淨道,另一條是處理鵝糞和淘汰鵝群的汙道,而且淨道和汙道不能交叉。獸醫室、病死鵝焚燒、糞便處理等場所距生產區的距離應為100~200米,而且必須處在場區的下風口。

(2)鵝舍的建築要求

鵝舍的建築,總的要求是冬暖夏涼,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幹燥防潮,經濟耐用,且設在靠近水源、地勢較高而又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鵝是水禽,但鵝舍內最忌潮濕,特別是雛鵝舍更應注意。因此,鵝舍應幹燥、排水良好、通風,地麵應有一定厚度的沙質土。為降低養鵝成本,鵝舍的建築材料可就地取材,建築竹木結構或水泥結構的簡易鵝舍。養鵝隻數不多時,也可利用空閑的舊房舍或在牆院內,利用牆邊圍欄搭棚,供鵝棲息。鵝舍的建築因鵝群的用途不同而分成育雛舍、育肥舍、種鵝舍及孵化舍等幾種。

①育雛舍:3周齡前的雛鵝由於絨毛稀少,體質嬌弱,體溫調節能力差,故育雛舍應以能保溫,幹燥,通風但無賊風為原則。育雛舍內還應考慮有放置供溫設備的地方或設置地火龍。育雛舍內育雛用的有效麵積(即淨麵積)以每棟鵝舍可容納500~600隻雛鵝為宜。舍內分隔成幾個圈欄,每一圈欄麵積為10~12平方米,可容納3周齡以內的雛鵝100隻,故每棟育雛舍的有效麵積為50~60平方米。育雛舍地麵用沙土或幹淨的粘土鋪平,並夯實,舍內地麵應比舍外地麵高20~30厘米,以保持舍內幹燥。育雛舍應有一定的采光麵積,窗戶麵積與舍內麵積之比為1:(10~15),窗戶下沿與地麵的距離為1.0~1.2米,鵝舍簷高1.8~2.0米。育雛舍前是雛鵝的運動場,亦是晴天無風時的喂料場,場地應平坦且向外傾斜。雛鵝長到一定程度後,舍外活動時間逐漸增加,在多雨季節舍外運動場易遭破壞,故應注意場地的保養。總的原則是場地必須平整,略有坡度,一有坑窪,即應填平、夯實,雨過即幹。否則雨天積水,鵝群踐踏後泥濘不堪,易引起雛鵝的跌傷、踩傷。運動場寬度為3.5~6.0米,長度與鵝舍長度等齊。

運動場外緊接水浴池,便於鵝群浴水。池底不宜太深,且應有一定的坡度,便於雛鵝浴水時站立休息。

②育肥舍:以放牧為主的育肥鵝可不必專設育肥舍,且由於育肥期氣候已趨溫暖,因此,可利用普通舊房舍或用竹木搭成能遮風雨的簡易棚舍即可。這種鵝舍應朝向東南,前高後低,為敞棚單披式,前簷高約1.8米,後簷高0.3~0.4米,進深4~5米,長度根據所養鵝群大小而定。用毛竹立柱做橫梁,上蓋石棉瓦或水泥瓦。後簷砌磚或打泥牆,牆與後簷齊,以避北風。前簷應有0.5~0.6米高的磚牆,每隔4~5米留1個寬為1.2米的缺口,便於鵝群進出。鵝舍兩側可砌死,也可僅砌與前簷一樣高的磚牆。這種簡易育肥舍也應有舍外場地,且與水麵相連,便於鵝群入舍休息前活動及嬉水。為了安全,鵝舍周圍可以架設舊漁網,漁網不應有較大的漏洞。鵝舍應幹燥,平整,便於打掃。以每平方米棲息7~8隻70日齡的中鵝進行計算。這種鵝舍也可用來飼養後備鵝。

育肥舍設單列式或雙列式棚架。鵝舍長軸為東西走向,高度以人在其間便於管理及打掃為度;南麵可采用半敞式即砌有半牆,也可不砌牆用全敞式。舍內成單列或雙列式用竹圍成棚欄,欄高0.6米,竹間距為5~6厘米,以利鵝伸出頭來采食飲水。單列式在南北兩麵分設水槽和食槽,水槽高15厘米、寬20厘米,食槽高25厘米、上寬30厘米、下寬25厘米。雙列式圍欄應在兩列間留出通道,食槽則在通道兩邊。圍欄內應隔成小欄,每欄10~15平方米,可容育肥鵝70~90隻。

這種棚舍可用竹棚架高,離地70厘米,棚底竹片之間有3厘米寬的孔隙,便於漏糞。也可不用棚架,鵝群直接養在地麵上,但需每天打掃,常更換墊草,並保持舍內幹燥。

③種鵝舍:種鵝舍以飼養200~300隻種鵝為限,不宜過大。舍簷高度1.8~2.0米,南麵為窗戶,窗戶麵積與舍內地麵麵積之比為1:(10~15)。舍內地麵為磚地、水泥地或三合土地,以保證無鼠害或其他小型野生動物偷蛋或驚擾鵝群。舍內地麵比舍外高15~20厘米,以保證幹燥。舍內一角設產蛋間,產蛋間用60厘米高的竹圍圍成,地麵鋪上厚的柔軟稻草。竹圍上應有2~3個門,供母鵝進出下蛋之用。舍外應有運動場,運動場長度與鵝舍等長,寬度為鵝舍寬度的1.0~2.5倍。運動場應連接水麵。陸上運動場及水麵運動場應用竹籬圍上。竹籬高1.0~1.2米。鵝舍周圍應植樹,高大的樹陰可使鵝群免受酷暑侵擾,保證鵝群正常生活和生產。如無樹陰或雖有樹陰但不大,則可在水陸運動場交界處搭建涼棚。

④孵化舍:孵化舍可利用舊房舍改建。人工孵化,可不設孵化舍。飼養四季鵝等采用天然孵化時,還應建築孵化舍。

孵化舍可建在種鵝舍附近,以便讓母鵝就近抱窩。孵化舍周圍環境應安靜,冬暖夏涼,空氣流通,窗要開得小,使舍內光線較暗。孵化舍麵積以每100隻母鵝12~20平方米為宜。如果舍內用木架搭成雙層或多層孵化架,則麵積可適當減小。舍內地麵應夯實或鋪水泥地、磚地,切忌有鼠洞。地麵應比舍外高15~20厘米。舍外設有水陸活動場地。

3.生產用具巧選購

養鵝比養雞簡單得多,但一些養鵝的設備及用具還是必需的。

(1)育雛設備

早春氣溫較低,且天氣變化無常,剛出殼的雛鵝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所以必須供溫育雛,育雛用的供溫設備一般可采用煤爐、炕道等。在育雛室內砌築地火龍供溫,可增加室內育雛麵積,溫度均勻、穩定,且無煤氣中毒的危險。這種地火龍可在建造育雛舍時同時砌築。育雛舍爐灶火口在地下由4~5條磚砌的炕道通向另一頭,集中在一個煙囪出口。灶內可燃燒礱糠、木屑等耐燃燃料,以保證炕道內溫度均衡。用煤爐加溫時,需安裝專用煙囪,以及時排出煤氣。由於育雛舍內經常鋪用墊草,因此,用煤爐供溫還需時刻注意防火。不論是煤爐供溫還是炕道供溫,舍內均需用屯席將雛鵝圍成小欄,屯席高20~30厘米,每一欄圍30~50隻雛鵝。隨著雛鵝的長大,圍欄可逐漸放大,並逐步並群。圍欄上應放置竹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