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飼養模式,要依據各地的氣候、牧草資源和建築設施及人力確定。目前一般采用3種飼養模式:第一種是前期舍飼,後期放牧;第二種是前期舍飼,中期放牧,後期舍飼育肥;第三種是全程舍飼,適當結合放牧。第一種模式花費飼料與工時較少,經濟效益較高,為我國農村廣大養鵝專業戶廣泛采用。
第二種模式與第一種模式不同的是,在鵝上市前10~20天對仔鵝進行短期舍飼催肥,目前國內外養鵝生產大多采用此方式。全程舍飼通常在集約化飼養時采用。具體飼養技術如下:
1.雛鵝的培育
雛鵝是指出殼後到4周齡的鵝,又叫小鵝。雛鵝培育是整個飼養管理的基礎,是影響到以後生長發育、體質健康、成活率高低的大問題,與養殖者經濟效益緊緊連在一起。
(1)雛鵝的特點
一是生長發育快。中、小型鵝出殼體重80~120克,大型鵝130克以上,長到20日齡,小型鵝比出殼時體重增長6~7倍,中型鵝增長9~10倍,大型鵝增長11~12倍。二是體溫調節能力差。小鵝出殼後全身隻覆蓋稀薄絨毛,保溫能力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所以,育雛要人工給以保溫。三是消化道容積小,消化能力差。雛鵝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比雛雞快得多,因此,喂鵝要少給勤添,喂全價料,充分滿足雛鵝生長發育要求。四是新陳代謝旺盛,需水較多,水槽不可斷水。五是易集堆,若密度大,則易受捂受壓,受捂後易形成“小老鵝”。六是公母鵝生長速度不同,同樣條件,公鵝比母鵝多增重5%~25%,有條件的公母鵝要分開飼養,既提高增重和成活率,又節省飼料。七是個體小,對外界條件極為敏感,抗病力差,必須精心管理,夜間要有人值班看護。
(2)育雛前的準備
育雛前要對育雛室、育雛設備進行準備和檢修。育雛室要防止“賊風”(過堂風)進入,徹底滅鼠,防止獸害。接雛前2~3天,對育雛室內外進行徹底清掃和消毒,牆壁要用20%石灰水粉刷,排水溝用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地麵、天棚用1:200的農福、0.25%抗菌威或0.1%~0.3%過氧乙酸溶液自上而下噴灑消毒,以地麵見濕為宜。噴後關閉門窗2~3小時,然後敞開,晾幹室內。最好進行熏蒸消毒,凡育雛室的墊料、飼槽、水槽、圍欄、裝雛筐等用具要與育雛室同步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14毫升、高錳酸鉀7克熏蒸消毒,消毒容器容量至少是消毒液的5~10倍。容器周圍不要有墊料,嚴防火災。事先要關好門窗,堵塞縫隙,保持室內溫度25~27℃,濕度75%~80%,溫度和濕度低時消毒效果差。封閉48小時後打開門窗通風,然後關閉待用。育雛室門前設消毒池,噴灑5%來蘇兒或2%~3%火堿液,或撒生石灰消毒。進雛前要備好飼料、獸藥、疫苗、照明用具等,然後進行預溫,在進雛前,將育雛室溫度調至28~30℃,保持濕度為65%~75%,並做好各項安全檢查。
(3)雛鵝的選擇
要從管理正規、品種純正又沒發生過傳染病的種鵝場預訂雛鵝。種鵝必須進行小鵝瘟、副粘病毒等疫苗防疫,使雛鵝有足夠的母體抗源保護。接雛前要了解該場的孵化率和出雛時間,一般以30~31天正常出雛為好,若孵化率低或出雛時間過早、過晚,則鵝雛的質量差。健康強雛的特點是:精神飽滿,眼睛有神,活潑,反應靈敏,叫聲洪亮;羽毛整潔,符合品種特點;體格勻稱,大小適中,無殘疾;兩腿結實,手握掙紮有力,腹部柔軟而有彈性;臍部吸收良好,肛門潔淨無糞跡等。弱雛鵝往往表現為:羽毛粘有蛋殼或蛋清等汙跡;不能站立,腿部幹癟,精神癡呆無神,叫聲嘶啞或發出尖叫;歪嘴、瞎眼、腿瘸等畸形;肛門粘有糞便;臍部水腫或有血跡、結痂等;腹部觸之水樣無彈性或有硬塊;體格大小參差不齊。
(4)初生雛的運輸
運輸雛鵝的關鍵是溫度和密度,運輸過程中溫度應保持在25~30℃,雛鵝胎毛幹後能站立行走時才可裝箱起運。汽車運輸,車廂底板、墊草要嚴格消毒,每行雛箱之間、雛箱與車廂之間要留有空隙,最好用木條、玉米秸、竹竿等隔開,以便通氣。雛箱或包裝盒四周要留有通氣孔。天熱時在早晚涼爽時運輸;天冷時在中午溫度高時運輸。
箱(盒)內雛鵝密度要適中。運輸途中,冬季防寒、保溫,夏季防暑、通風,途中不能停留。運輸雛鵝用具上要有覆蓋物或防雨用具等。途中要勤檢查,用手趕動,防止集堆擠壓。行車要穩,轉彎、刹車不要過急,下坡要減速,以免雛鵝堆壓死亡。若距離太遠,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則宜采用漂蛋方法運輸,即運輸孵化到28~29天、雛鵝開始啄殼的種蛋。
(5)育雛條件
溫度直接影響育雛成活率和健康水平,是育雛的首要條件。平麵(火炕、地上水平煙道、網上)育雛,進雛1~2天為30~29℃,以後每周下降2.0~2.5℃,直至脫溫。溫度測定以炕麵上方8~10厘米處為宜,切忌將溫度計吊得過高或平放在墊草上。掌握溫度要靈活,隻要雛鵝不遠離熱源或集堆於熱源附近,而是“滿天星”式地分布在火炕或網上,食欲旺盛,休息時很舒適,說明溫度恰到好處。力求溫度平穩,嚴防忽高忽低,更不能過高過低。相對濕度控製在60%~65%,經常更換潮濕、板結的墊草。為了方便和節省墊草,可用稻草編織幾個草簾,用後曬幹消毒,循環使用。
15日齡以前的雛鵝切忌直接按觸地麵,否則會因地麵潮濕而受涼,引起感冒、下痢、腿腳麻木等。要注意通風換氣,不能有“賊風”直接吹及雛鵝,更不應在雛鵝睡覺時突然打開門窗,否則易招致感冒。對雛鵝宜采取弱光照明,隻要能看到吃食和飲水便可以。3日齡內可不定時關燈1~2小時,使其熟悉黑暗環境,以免出現突然停電時發生驚恐、集堆、擠壓。飼養密度要適宜。
(6)雛鵝的飼養管理
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①保溫與防濕:剛出殼的雛鵝絨毛稀少,調節體溫能力差,大群育雛的育雛舍內應有良好的保溫和通風設施。以每平方米育雛麵積飼養30~36隻為宜,以後隨日齡增長而減少。農村家庭養鵝,育雛一般采用自溫育雛或普通燈泡給溫育雛。要勤換墊草,注意防濕。1~5日齡,如室溫在15℃以上,則白天可將雛鵝放在地麵柔軟的墊草上,用30厘米高的竹籬圍成0.3平方米麵積的小欄,進行分欄飼養,每欄10~12隻,晚上放回育雛籠內;如室溫低於15℃,則除喂飼時間外,白天和晚上均應放在育雛籠內保溫。5日齡後,溫暖天氣可晝夜放在室內地麵鋪草的小欄內。
20日齡後,雛鵝耐寒能力增強,舍內小欄可逐步拆除合群。整個育雛期內要注意防止“埋堆”現象,發現雛鵝紮堆取暖時,應及時驅散,以免壓死。一般可根據雛鵝的動態、叫聲來判別溫度是否合適:溫度合適時,雛鵝均勻散開,吃食正常,休息安靜;溫度過低時,雛鵝聚集一角互相擠壓,叫聲長而低;溫度過高時,雛鵝散開,張口呼吸,飲水量增加,叫聲高而短。發現上述情況應立即調節溫度。注意適時脫溫,一般雛鵝的保溫期為3~4周,適時脫溫可以鍛煉和增強雛鵝的體質。過早脫溫,雛鵝由於體溫調節能力弱,較難適應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容易受涼;保溫期太長,則雛鵝體質弱,抵抗力差,容易得病。結合初次“放牧與放水”工作,熱天在3~7日齡,冷天在10~20日齡,逐步外出放牧活動,以鍛煉和增強雛鵝體質,開始逐步脫溫,但在晚上必須注意保溫,以免受涼。一般在3周齡時可以完全脫溫,冬天約在4周齡時完全脫溫。完全脫溫時,要注意氣溫的變化,在開始脫溫的2~3天,若氣溫突然下降,則要適當保溫,待氣溫回升後再完全脫溫。潮濕對雛鵝健康影響很大。在濕度高、溫度低時,雛鵝會因體熱散發快而感寒冷,容易引起感冒和下痢;在濕度高、溫度亦高時,雛鵝體熱散發受到抑製,會因悶熱而造成代謝與食欲下降,抵抗力減弱,發病率增加。因此,育雛室應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的地方興建。育雛室要注意通風透光,門窗不宜密閉。注意勤換墊草,保持地麵幹燥。
②分群與隔離:雛鵝出殼後,應按體質強弱或定期按大小分群飼養。采用自溫育雛時,1~5日齡每群10隻,6~10日齡每群8隻,11~20日齡每群4~6隻。此外,在日常管理中一旦發現體質瘦弱、行動遲緩、食欲不振、糞便異常者,應及時剔出隔離,加強飼養,對病雛進行治療。
③放牧:放牧可以增強雛鵝的體質,提高雛鵝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雛鵝初次放牧和放水的時間,可根據氣溫而定。熱天在3~7日齡,冷天在10~20日齡。初次放牧和放水必須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飼喂後將雛鵝緩慢趕放到附近的草地上活動,采食青草,放牧約半小時,然後趕至清潔的淺水塘中,任其自由下水,放水約數分鍾後,趕上岸邊理羽,羽幹後才趕回鵝舍。放牧和放水時間隨日齡的增加而逐漸延長。
20日齡後白天可整天放牧,晚上補料1~2次。放牧應選擇牧草青嫩、水源較近的牧地。必須待大部分雛鵝吃飽後才讓鵝群蹲下休息,並定時驅動鵝群,以免睡熟著涼。切忌在日光暴曬的中午放牧和放水。遇暴風雨應把鵝群趕回鵝舍或趕到避風遮雨的地方休息,不讓雛鵝受雨淋,以免感冒發病。陰雨天停止放牧,照常喂料。雨後在泥地不粘腳時才放牧。早晨田野有露水不放牧,以免弄濕羽毛而發病。放牧前不喂料或少喂料,促使雛鵝在放牧時多采食。收牧回圈後,根據采食情況適當補飼,一般每天補飼3~5次,而且在夜間還要補飼1次。
2.中鵝的飼養管理
中鵝是指1月齡至選種或轉入育肥期的鵝。對中小型品種鵝而言,就是指30~70日齡的鵝;大型品鵝(獅頭鵝)則是指30~90日齡的鵝。選入種用的中鵝稱為後備鵝,不能種用的轉入育肥群,經短期育肥供上市出售,即所謂肉用仔鵝。中鵝又稱青年鵝或育成鵝,是骨骼、肌肉、羽毛生長最快階段,所需營養要豐富完善。主要采取放牧、放牧與舍飼相結合、舍飼飼養3種方式。
(1)中鵝的飼養
中鵝采用以放牧為主、補料為輔的飼養方式,能大量采食天然青綠飼料和稻麥田遺粒,節省精料;同時,通過放牧可使鵝群充分運動,增強體質,提高成活率。
①牧地選擇和鵝群規格:首先選擇豐美的草場、草灘、河灘、湖畔及收割後的麥地、稻田等地放牧。牧地附近應有河流、湖泊、池塘供鵝飲水、遊泳和洗浴。牧地附近要有樹林或其他天然屏障,若無樹林,則應在地勢高燥處搭簡易涼棚,供鵝遮陰和休息。放牧時應組織好鵝群,確定好放牧路線。鵝群大小以250~300隻為宜,由2人管理放牧。若草場麵積大,草質好,水源充足,鵝群數量則可擴大到500~1000隻,需2~3人管理。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鵝應分開管理,否則易出現大欺小、強欺弱,影響個體發育與鵝群整齊度。一般300隻規模的鵝群需自然草場7~10畝,或人工草場3~5畝。有條件的應盡量實行分區輪牧,放牧間隔15天以上,防止過牧現象,否則將招致草場退化。放牧時間長短視鵝日齡大小而定。剛進入中鵝階段,即1個月齡左右,當鵝尾尖、身體兩側長出毛管,腹部羽毛長滿、充盈時,改雛鵝階段的遲放牧為早放牧,盡早讓鵝吃上露水草,農諺有“鵝吃露水草,好比草上加麩料”的說法。除雨天外,可整天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