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效複合生態養鵝模式
(1)“桑草共生、蠶鵝套養”模式
“桑草共生、蠶鵝套養”的高效生態複合種養模式,即全年飼養兩期蠶與兩期鵝,達到桑旺草茂,繭豐鵝肥,農民增收的目的。
該模式就是在桑園內套種牧草,全年飼養兩期蠶,即春蠶和晚秋蠶,秋後及早春飼養兩期反季節肉鵝,可以在現有蠶區組織推廣,也可用於發展新桑園。其主要特點是充分利用桑田地力與光熱資源,將養蠶與養鵝有機結合,拓桑當年就可以獲得較高效益,縮短了投資回收期,它能有效地提高蠶室等設施利用率,同時種植牧草與鵝糞還田,不僅能減少化肥投入量,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有效改良桑田土壤結構,減少汙染,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經濟收益比常規單一養蠶可以提高1倍以上。新拓桑園可以采取早春嫁接湖桑,接穗最好選用育71-1品種。該品種抗逆性強,葉質優,產葉量高。4月上旬可將湖桑嫁接體移栽至田中預留的空隙中。為提高湖桑嫁接體晚秋產葉量,亦可選用一年生嫁接體,采取一步成園方法進行拓植,這樣到晚秋蠶飼養時,平均每畝桑園可養蠶0.5張。
拓桑時采取寬窄行種植方法,寬行1.67米,窄行1米,株距17厘米,每畝桑地可栽植2000株嫁接體,窄行間開挖墒溝,以利排水降漬。春秋季節,在桑園行間套種牧草,秋後及早春,利用蠶室來飼養肉鵝,這樣拓桑當年,養蠶、養鵝收入就比種糧棉收入高得多,以後桑園達到豐產期,每畝可以飼養3張蠶,養100隻鵝。
(2)“草—鵝—魚”模式
在池塘、水庫中采用魚鵝立體化養殖,是一種家禽飼養與漁業綜合經營的立體化生態養殖模式。目前,這種模式在我國東部、中原及南方地區發展很快,並已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比較,同等條件下魚鵝綜合養殖較魚、鵝單養提高經濟收益30%左右。魚鵝混養時,無需擔心天氣變化而造成的水體缺氧,因為一般繁育馴養的鵝對低氣壓有著生理上的條件反射,一旦遭遇氣候變化,它們會爭先恐後地躍入水中,洗澡追逐、遊弋戲耍,造成水花翻騰,對魚池增氧效果特別好。利用鵝群戲水增氧不必擔心因停電造成的增氧中斷,也不必擔心漏電造成意外事故等重大損失,鵝完全可以稱為全自動節能高效增氧機。飼養鵝用來增氧,雖然一次性投資高於購買增氧機,但是增氧機使用幾年後隻能報廢,而養鵝不僅取代了機械增氧的效果節省用電開支,而且當年能給養殖戶創造出高於購買鵝苗時投資額的3~5倍的利益回報。同時,鵝為養殖魚類提供優質餌料。魚鵝立體養殖,有效利用了水體空間,池塘中水藻、水草等水中生物可供鵝食,另外,鵝為草食性禽類,鵝糞內營養物質殘留多,是雜食性魚類的餌料,也是池塘浮遊生物的優質肥料。如將鵝糞散入池塘,經微生物分解供魚進食,不僅可節省飼料,而且也降低了養殖成本。可見,每隻鵝都像是一台肥料到魚料的“轉換器”。
江蘇省洪澤縣多種經營管理局報道有養殖戶采用此模式,利用840平方米鵝舍、11畝魚塘,種植5畝多花黑麥草,飼養種鵝500隻。控製母鵝抱窩,提高母鵝產蛋量,種蛋人工炕孵,繁殖雛鵝8000隻,並利用鵝糞和下腳料養魚,放養鰱魚5000尾,泥鰍500千克。經濟效益比單一種草養鵝提高了1.98倍。
(3)“青麥—鵝—母豬—農田”模式
江蘇省洪澤縣還有人試驗:種植青小麥3.75畝,刈割小麥喂肉鵝180隻,收集鵝糞曬幹飼喂3頭繁殖母豬,豬糞下農田作有機肥。到年底統計,180隻鵝飼養60天,平均體重3.2千克,每千克售價8元,收入近4600元;收集鮮幹鵝糞540千克,代替母豬精料,節約母豬精飼料費756元;豬糞肥田,節約成本100多元;每畝地收小麥200千克以上,計收入600元。總計產值6056元,扣除成本投入2500元,純收入3556元,比單一種草養鵝提高了近66%的經濟效益。
(4)“雞—豬—魚—草—鵝”模式
福建省清流縣農業主管部門總結了此模式,模式的思路是通過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達到降低成本、改善周圍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法是根據生物網的食物鏈原理,結合場地的實際環境,采用精飼料喂雞,雞糞經發酵再生處理後喂豬,豬糞發酵處理後喂魚,塘泥作青飼料作物的良好肥料,青飼料的鮮草喂魚、喂鵝,其中多餘鮮草或曬幹後的幹草碾粉也可喂豬,鵝糞發酵處理後又可喂豬,發酵池產生的沼氣可用於煮飯和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