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解】
朗朗明月何時有?舉杯仰首問青天。不知天上神仙住的宮闕裏,今夜中秋屬哪年?我想乘風回天宮,又怕在華美的月宮,禁受不了高空的嚴寒。對月起舞,戲影自樂,天上怎比得上人間生氣盎然! 月兒轉過來照著朱紅的樓閣,低低照進雕花的窗戶,照著滿懷心事的失眠人。月兒啊,你不該有什麼怨恨,何必總是在人離別時才圓?人生有悲歡離合,月亮有圓缺明暗,要人常團聚月常圓,自古以來難周全。隻願彼此永遠平安,千裏之外共賞一輪美好的明月。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曾出任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滁州、湖州、潁州(今安徽阜陽)等地地方官。屢因詩文被貶,曾先後被遠逐黃州(今湖北黃岡)、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中和鎮),其在文學幾個主要方麵都有傑出成就。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北宋名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創宋代詩歌新風氣。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傳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細品精讀】
此詞幾時有,把酒慰東坡
這是一首久享盛譽的中秋詞,為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作者在任密州知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在政治上並不得意,又與胞弟長達7年沒有見麵。在應同家人團聚的中秋之夜,獨自仰望象征團圓的圓月,抑悶之情油然而生,脫口而出此首傳世佳詞。這首詞筆調奇逸,風格健朗,被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以致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斷然下評,“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的上片開篇便大氣磅礴,居然設計出一個孤峻詞人,拿著酒杯仰問青天的奇壯場景。然後,展開係列奇妙聯想。接著,以“起舞弄清影”五字演繹出一個如夢如幻的對月起舞,與自己影子互動的奇異場麵。最後,發出感慨:天宮再美,畢竟虛無縹緲,哪裏如充滿親情的溫暖人間。
有了上片的絕妙鋪墊,作者在下片將思緒轉回現實的人間。寫自己因思念親人而輾轉難眠,身邊無傾訴對象,隻能對著月亮喃喃自語:月兒啊,你不像我這樣心懷鬱懣,怎麼不會成人之美,偏偏等到了親人分別時才圓呢?
作者在詞中,始終將月亮作為親人間相互遙念的參與者,既寫月光,又將月亮作為傾訴對象,還像老友一樣善意地埋怨不解人情的月亮。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置身於其設計的人月交流中,倍感親切。而在詞的結尾,作者又以開朗的處世態度,從離別的悲情中自我解脫出來,樂觀地發出“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由衷感慨,也留下了這句讓後人反複玩味,世代讚歎的千古絕句。
此詞幾時有,蘇軾的這首名詞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的傳世名篇,詞中浪漫的情境、大膽的想象、夢幻的場景、經典的慨歎,注定使其成為後人爭相捧讀、竭力趕超的對象;把酒慰東坡,在我們賞歎這篇名詞時,不禁會想起蘇軾屢受貶逐的坎坷身世和他愈挫愈堅、坦率真性的人生態度,我們能夠做到的,隻能是把酒慰恤這個將美妙的詞語深存於我們記憶中的偉大詞人。
【作者小趣】
題對聯
蘇東坡(蘇軾)遊莫幹山時到寺中小憩。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淡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兩人落座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相關鏈接】
蘇軾詩詞名句
多情卻被無情惱。
(出自《蝶戀花》,表達了被愛情遺棄者的怨憤。)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出自《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指出春天不過由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構成,喻意春之無情。)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出自《惠崇春江晚景》,描寫了初春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出自《湖上初雨》,“西子”即西施,把西湖比作西施,怎麼打扮都妖嬈美麗。)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出自《贈劉景文》,描寫了初冬的景色。)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題西林壁》,寫因在廬山中,看不到廬山的全貌。有“當局者迷”之意。)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出自《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寫老友久別,曆經滄桑,老態龍鍾,縱使相逢也互不相認了。)
關山有限情無限。
(出自《一斛珠》,說天各一方,雖重山阻隔,也擋不住相互的懷念。)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出自《永遇樂》,指出古今之事都如夢易逝,但那些熱衷富貴的人卻不曾夢醒。他們隻滿足於眼前的歡娛和爭鬥。)
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出自《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指出隻有胸中有浩然之正氣,才能無往而不適,無往而不快。“快哉風”,語出宋玉《風賦》。)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出自《浣溪沙》,意為誰說年老了不能返老回少,門前的蘭溪就向西流了。“蘭溪”,今湖北浠水縣的一條小河,它不同於我國江河從西向東流的常勢,而是從東向西流。)
清 平 樂
獨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鬆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裏江山。
【題解】
博山:在江西廣豐縣西南三十餘裏。庵:茅屋。
【字解】
鬆風:從鬆樹林裏刮來的強風。塞北:指被金軍占據的北部地區。華發:花白的頭發。蒼顏:蒼老的麵容。布被:布做的被。秋宵:秋天的夜裏。夢覺:夢中驚來。
【詩解】
(茅屋裏,秋天的一個夜晚)饑餓的老鼠繞著床奔跑,蝙蝠圍著昏暗的油燈飛舞。屋頂鬆林裏吹來的勁風舞動著暴雨。破舊的窗紙在窗上嘶響,似自言自語。(我)一生奔波在(祖國的)南北,歸來(閑居)時已是白發蒼蒼,容顏衰老。蒙被在秋夜裏被夢擾醒,眼前浮現出(曾經走過的)萬裏江山。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昏暗、破敗的被疾風驟雨裹挾的茅屋。饑鼠、蝙蝠、破窗、勁風、急雨,一切都是那麼陰森、冷寂、淒慘。作者描述這樣一個場景,既給全詞定下了傷感的基調,也很好地映襯了自己在詞的下片所要表達的心情。
在上片借景發端,極力渲染的基礎上,作者在下片直抒胸臆,回味自己半生奔波的經曆,感歎時間飛逝,由一個血氣方剛的抗金英雄,變為一個孤衾獨眠,華發蒼顏的年高隱賢。但眼前浮現的萬裏大好河山,暗示著作者仍不甘沉淪,仍想為祖國的大好河山拚命搏擊的壯懷。
這首詞寫情景為襯托心情,寫人物活動為襯托心聲。寫情景極其生動,如“蝙蝠翻燈舞”中的“翻”,“破紙窗間自語”中的“自語”。寫人極其簡潔,如“華發蒼顏”“秋宵夢覺”。抒發情誌則豪氣衝天,如用“平生”對照“塞北江南”,用“眼前”引出“萬裏江山”,使人讀後不僅湧動出對詞人灰暗簡陋生活現狀的傷懷,更會被詞人失意不自棄,沉淪圖奮強的精神所折服。這便是這首詞在近千年後仍為人欣賞,仍能激發後人心中豪情的關鍵所在。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曆城)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曆任多地安撫使等職。因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屢遭排擠。長期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此詩便作於此時。傳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和《稼軒詞》(四卷)。
對於一個久居城市的人
(英國)約翰·濟慈
對於一個久居城市的人,
看看天空的明媚麵貌,
對著蔚藍的蒼穹微笑,
低低發聲禱告,多麼怡情!
他可以滿意地,懶懶躺在
一片青草的波浪裏,讀著
溫雅而憂鬱的愛情小說,
有什麼能比這個更愉快?
傍晚回家了,一麵用耳朵
聽夜鶯的歌唱,一麵觀看
流雲在空中燦爛地飄過,
他會哀悼白天這樣短暫:
它竟像天使的淚珠,滑落
清朗的氣層,默默地不見。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的傑出詩人。與拜倫、雪萊齊名。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和事物的外貌,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半幻想、半現實,既充滿生活美感,又溫暖樂觀的世界。他最著名的抒情詩有《夜鶯頌》等,《燦爛的星》等十四行詩也很有名。
我願意是急流……
(匈牙利)裴多菲
我願意是急流,
山裏的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岩石上經過……
隻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遊來遊去。
我願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對一陣陣的狂風,
勇敢地作戰……
隻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小鳥,
在我的稠密的
樹枝間做窠,鳴叫。
我願意是廢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這靜默的毀滅
並不使我懊喪……
隻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援,上升。
我願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穀底,
草屋的頂上
飽受風雨的打擊……
隻要我的愛人
是可愛的火焰,
在我的爐子裏,
愉快地緩緩閃現。
我願意是雲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地飄來蕩去,
隻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蒼白的臉,
顯出鮮豔的輝煌。
1847年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詩人,1848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人之一。十九歲時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一生寫了800多首抒情詩,8部長篇敘事詩。1849年在抗擊沙俄軍隊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他寫過許多獻給他戀人的愛情詩。他的詩風格清新、優美,有的已成為匈牙利的民歌。他的詩,對匈牙利民族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