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伴隨一生的好詩·好文·好典(蓮花卷)》(5)(3 / 3)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王昌齡(698-約756),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字少白。唐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官至江寧令。安史之亂時,貶居鄉裏,為人所害。他擅長五言古詩和五七言絕句,其中以絕句成就最高。詩風句奇格俊,雄渾自然,現存詩180餘首。

【相關鏈接】王昌齡詩二首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字解】

青海:即青海湖,唐時為吐蕃奴隸主貴族盤踞的地方,唐代的一大邊患;玉門關:地名,今甘肅敦煌縣西,這裏為唐時另一邊患——突厥侵犯之地;穿:磨破;破樓蘭:借用漢代一個典故,指平定邊境奴隸主的侵擾。

【詩解】

青海湖上濃雲翻滾,使遠處的雪山都黯淡了,戈壁中的孤城與玉門關遙相對望。在戈壁的黃沙中身經百戰,連穿的鎧甲都磨破了,但戰士們士氣高昂,發誓不打敗敵人決不班師回鄉。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題解】

出塞:是樂府《橫吹曲辭》的舊題。

【字解】

但使:如果。龍城:匈奴的政治中心。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李廣因作戰勇敢,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為飛將軍。胡馬:指侵擾內地的敵軍。陰山:昆侖山脈北支脈,綿亙於內蒙古自治區。漢武帝時屯兵鎮守,以禦匈奴。

【詩解】

明月仍然像秦漢時一樣照著關塞,戰士們萬裏遠征到此,回不了家鄉。如果漢朝的飛將軍李廣今天還在,絕不會讓敵軍翻越陰山(侵擾內地)。

歐陽修撰文“一日千裏”

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歐陽修四歲就失去了父親,家裏的生活非常貧困,不但拿不出錢供他上學讀書,甚至連買紙筆那點錢也沒有。母親就隻好用荻草枝兒當筆,在地上畫字,堅持教他學文練字。字盡管是畫在地上的,但母親的要求卻非常嚴格,必須一筆一畫,工工整整;習文聯句,更得字斟句酌,一絲不苟。這樣,不僅使少年時代的歐陽修打下了很好的文化知識基礎,而且也養成了勤奮嚴謹的好學風。直到歐陽修成名以後,也是這樣,他每寫好一篇文章,就把草稿貼在牆上,從早到晚,邊讀邊改,反複多次,才肯定稿。

有一年,洛陽鎮守錢惟演在城裏修了一座驛舍,特請本城文豪謝希深、尹師魯和後起之秀的歐陽修,各寫一篇記事文。三人各顯其能,半日成文,大家圍定一看,謝文七百字;歐文五百多字;尹文最少,隻用了三百八十幾個字,而且洗練生動,敘事完備。歐陽修也自認不如尹師魯寫得好,當天晚上便去向尹師魯求教。尹師魯對他說:“您的文章雖然也寫得好,但尚嫌結構不夠嚴謹,語言不夠精煉。”歐陽修接受了這個意見,又一字一句仔細地推敲,重寫了一遍。尹師魯看後,覺得一個字也不能更動,便感慨地評價歐陽修“真一日千裏也。”意思是說:歐陽修進步真快,實在像一日前進一千裏一樣!

後來人們就由此引出“一日千裏”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進步和事物發展的速度很快。

【相關鏈接】

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

歐陽修寫作嚴謹,往往是“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有一次,歐陽修和兩位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脫韁的奔馬踏死了一隻狗。於是,他提議看誰能把這件事簡練地記述下來。一位朋友想了想說:“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死之。”用了十二個字。另一位朋友說:“有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也用了十二個字。歐陽修嫌他們說的不精練,隻用了“逸馬殺犬於道”六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