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reference_book_ids\":[69197424258585753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蘇 幕 遮
(宋)範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字解】
芳草:《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裏形容漫無邊際,以草喻離情。因其觸動離恨,故雲“無情”。
黯:形容心情的憂鬱。黯鄉魂: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追:追隨,糾纏,思:一作“急”。
【詞解】
空中,飄浮著青碧瓦藍的流雲;地上,鋪滿金黃的落葉。濃重的秋色同遠處的江水碧波相連,碧波上,寒冷的煙霧飄浮,一片滄溟青翠多光潔。斜陽映照著遠山,秋波連天,天水相接;斜陽照不到遠方家鄉的芳草,使人枉自歎嗟!
思念家鄉,黯然神傷,羈旅愁思,追逐而來。怎麼度過一個個漫漫長夜呢?除非是每夜都作一個回鄉的好夢——才能安然入睡。明月朗照,樓閣高聳,再不要一個人孤單地依靠在高樓的欄杆,還是喝酒吧,酒入愁腸,臉上流滿思鄉的熱淚。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作者用碧雲、黃葉、秋色、水波、翠煙、斜陽、芳草,繪出了一幅絢爛的秋色圖,但目的卻不在於寫景,而是借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無可奈何之情,溢於言表。下片,寫綿綿無盡、無法排遣的思鄉愁情。鄉魂、旅思、愁腸、相思淚,用來映襯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離恨,上片的秋色描寫用以反襯出客愁的深長:想念家鄉,黯然神傷,家鄉遙不可及,於是羈旅愁思,追逐而來,隻有“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在夢境中去尋覓故鄉,不願意用登樓倚欄的方法去排遣。因為望不見故鄉,隻能徒增思鄉之苦。入睡難覓好夢,高樓不可獨倚,於是隻剩下杜康解憂了,但“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更加觸動思鄉的愁緒。清人彭孫遹《金粟詞話》說:“範希文《蘇幕遮》一調,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堪稱確評。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陝西彬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仁宗時為陝西四路宣撫使,遏製了西夏軍的侵擾。他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其文章詩詞都有名篇傳世,尤以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最為後人賞識。傳有《範文正公全集》。
【作者小趣】
“一家哭”與“一路哭”
範仲淹拜參知政事後便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根據歐陽修的建議,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考察各地的官吏。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他的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他的一個叫富弼的同事說:“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固然是很容易的,可是被勾掉的那一家人卻都要哭了。”範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域,相當於明、清的省)哭呀!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固然要使那官吏的一家感到悲哀,但是,讓一個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