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民俗·禮儀(2)(3 / 3)

多口舌,就是指妻子太多話或說別人閑話,理由是“離親”。在傳統中國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輩分低的女性,被認為不應當多發表意見,而妻子作為一個從原本家族外進來的成員,多話就被認為有離間家族和睦的可能。

盜竊,不是指在外盜竊他人財物,而是“私假(借)”、“私與(給)”財物給外人。古時候的婦女沒有獨立的財產權,積攢財物,存私房錢都是不允許的,即使娘家的饋贈也要交給婆婆。這一條的設置是為了更大程度地維護夫權家族的財產利益。

從今天的眼光看,“七出”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並考量其利益的,但從另一方麵看,在男性處於優勢地位的古代社會中,這也使得女性最低限度地免於任意被夫家拋棄的命運。

趣味鏈接:三不去

三不去,也叫“三不出”,是中國古代婚姻製度中,用以規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與妻子離婚(即休妻)的三種情況。這是對“七出”的一種限製。

“三不去”最早見於漢代的《大戴禮記》,其內容包括:有所取無所歸。就是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則無家可歸的情況;與更三年喪。就是指妻子曾替丈夫的父母服喪三年,就可以算丈夫家的人了;前貧賤後富貴。就是指丈夫娶妻的時候貧賤,但後來發達富貴了。

“三不去”的規定,到了唐代以後正式被列入《唐律》之中,其內容與《大戴禮記》類似,以作為“七出”規定相關規範,但指出“惡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說,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惡疾及淫兩項,則不在“三不去”的保障範圍之內。另外,若有義絕的情形,法律規定雙方必須離婚,則“三不去”也沒有保障。

020“克己複禮”是什麼意思

克己複禮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語出《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所謂克己複禮,其意思就是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所要求的。

由此看來,“克己複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曆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

021“禮義廉恥”,古代治國的四大綱紀

禮義廉恥為傳統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是治國的四大綱紀,又稱“四維”。語出《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子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歐陽修曾對管子之言倍加讚賞,還在《新五代史》中闡釋說:“禮義是治人的大法,廉恥是立人的大節。不廉就會無所不取,無恥就會無所不為。人若寡廉喪恥,貪得無厭,災禍就會接踵而來。若國家大臣寡廉喪恥,恣意妄為,那麼國家必定會滅亡。”可以說,管子對“禮義廉恥”的認識不輸以德治著稱的儒家,與孔孟之道並沒有本質差別。

022“寡欲”是說要減少人的欲望嗎

“欲”是人一種本能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而且還會因為欲壑難填而給自己帶來禍端。正因為此,從古至今,就不斷有人圍繞著“欲”做文章。

很多宗教,都因此而提倡禁欲。道教認為人的欲望是罪惡和災難的根源,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個人修養都要對欲望加以抑製。佛教更視欲望為洪水猛獸,統歸戒絕之列。

由於欲望是人之本能,一味製約並不合常理。儒家對此即有著溫和的看法,孔子主張“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欲”,“寡欲”最好。即承認人類原始的欲望,認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但要用禮對之進行約束,反對放縱。這相比“去欲”、“禁欲”,已經頗合中庸之道。

南宋理學家朱熹對先儒的主張十分讚同,他雖講“存天理、滅人欲”,但反對的也是過分追求美味美色。他認為,飲食男女,天經地義,本無罪過,奢求食色乃“人欲”,才是萬惡之始。因此力倡“清心寡欲”。

從先秦孔孟到理學朱熹,限欲也好,少欲也罷,都是要求人不要有進一步的欲望,這畢竟不合常情。人在滿足基本的溫飽後,有更向上的追求是必然的。這也使得無論是“禁欲”還是“寡欲”,都隻能是少數聖賢的一廂情願。

023“知恥”,儒家的修身主張

知恥是個人對道德的反省,屬儒家的修身範疇。用我們通俗的話講,就是有羞恥感。孟子雲:“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言人若能以無恥為可恥,終身就不會再有恥辱之累。

後代儒家則以“知恥”為處世立身的大節,甚至視之為做人的基本準則。發展至明清時,“知恥”的範疇也不斷擴充。思想家顧炎武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知恥”從最初的修身要則,轉而與國家榮辱密切相連,內涵被進一步升華。

024何謂儒家的“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