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情起複的現象是屢見於史籍的,隻是各朝的規定並不完全相同。唐朝的官員常因國事的需要而奉命奪情起複。丞相張九齡丁母憂,結果被詔令奪哀起複;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也是丁憂起複的。據說歐陽通被奪情起複後,每次入朝都是光腳走到朝廷的門外才穿鞋,並且很少說話,“非公事不言”,回家之後又“必衣衰垤,號慟無常”。
宋朝的奪情官員則多在官銜前冠以“起複”二字,如宋初宰相趙普丁憂起複後就自稱“起複左仆射中書門下平章事臣趙普”,以示有孝在身。元明時期一般不允許奪情起複,主張官員應該為父母守製。到了清初,則八旗官員若遭父母之喪,百日後即可起複授職。
由於丁憂守製的官員是沒有俸祿的,而且守製期滿後很難起複為原職,所以常有貪圖祿位而不報憂守製的。後唐明宗時的孟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母親去世後不報憂奔喪,事發後被大理寺判為充軍,皇帝卻認為這是忤逆不孝的十惡大罪,結果被賜自盡。
也有不願離職而自謀奪情的。如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在接到父親的訃告時,正忙於一些改革和變法的工作,他不願就此功虧一簣,因而遲遲不去奔喪。年幼的萬曆皇帝雖派官慰問,卻又並不想留他。於是他就通過太後讓皇帝詔令奪情,而他本人卻在表麵上一再上疏要求回家守製。雖說反對派和他展開了一場混戰,但最終還是他自謀的“奪情”成功了。
禮製民俗
001什麼是封禪?封禪包括哪些儀式
封禪,是中國古時候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祀典。“封”指築土為壇祭天,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上帝,表示受命於“天”。“禪”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如之雲山、亭亭山舉行。實質上封禪是一種具有政治目的、又帶有神秘特點非宗教性的祭祀活動。
封禪產生於什麼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裏認為,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禪雲雲山。而馬端臨在他的《文獻通考》中則認為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巡行各地,率領車駕、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準備行封禪禮時,那些儒生議論紛紛,有人說古代天子封禪要用蒲裹車輪的“蒲車”,以免損傷山上的土木草石;有人說要掃地而祭,下鋪用麥秸做的席。所說互相矛盾,難以實施,秦始皇由此將隨從的儒生全部撤退,自定封禪的儀式。
封與禪一般都是同時進行的。但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這是因為天在上,地在下,人們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高於地。
封禪的儀式不但複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君主專製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
在封建社會,到泰山舉行過封禪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但宋真宗以後,封建帝王在泰山的封禪活動基本上就廢止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成了北京天地壇,此後,天地壇取代了泰山,成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002祭祀“社稷”有什麼意義
在中國古代,“社”是土神,“稷”為穀神。中國向來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高度農業文明的國家,土地和莊稼被認為是人類世代賴以生存的根本。古語雲: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土地,那麼人便沒有立足之地;要是沒有穀物,人就沒有食物果腹。
沒有了土地和糧食,人們不能生存,也就更不可能有國家,所以“社稷”一詞便成了國家的象征,有時更用於指代“國家”。
封建帝王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土神和穀神的活動。北京中山公園內的社稷壇,就是明代皇帝為祭祀土穀兩神而修建的。壇上劃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並分別鋪以青紅白黑黃的“五色土”,立在壇中央的石柱,被稱為“江山柱”。
趣味鏈接:古代祭祀之後,怎麼處理祭品?
對於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燔燒,祭天神使用。在古人看來,天神在上,把犧牲焚燒了,燃起的煙氣升騰,直達高空,容易被天神所接受。
灌注,祭地神使用。灌注的方法就是把用來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於地,血、酒很快就滲透到地下,人們認為這樣神能夠接受到。
瘞埋,就是挖坑將祭品埋沒,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經》中保存著豐富的山神崇拜資料,其中所列山神的各種祭法中,瘞埋占絕大多數。祭地神時除將血、酒灌注於地,其他祭品則要挖坑瘞埋。人們認為隻有將祭品埋於地下,地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沉沒,祭水神使用。古人認為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懸投,祭山神使用。“懸”,就是把物品懸掛起來禮神;“投”就是將祭品投放於山中地上。
不管是哪種處理祭品的方式,都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虔誠心情,真誠地希望這些祭品能夠為受祭祀的神靈享用。
003什麼是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