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廟,在中國古代被當作天子、諸侯祭祀祖宗的場所。它對保持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製度及其世襲統治有極大的維係作用。
宗廟中設有先祖的牌位,還供有祖先的遺像,以便後代子孫瞻仰。我國儒家文化以孝親為人倫之本,孝親又以崇拜祖先為基礎。為祖先立廟,就是因為後人相信,祖先之靈可以保佑子孫,因此立廟祭祖,代代相傳。
在古代,立廟祭祖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都可以進行,但廟製卻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以體現尊卑秩序。《禮記·王製》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祭品也有差異,如天子祭祖用十八“太牢”(太牢指羊、牛、豬),庶人祭祖就隻能選韭、麥、菽、稻等作物。
宗廟建在哪裏也是很有講究的,按《周禮》“左廟右寢”的規定,應設在宮室居處的東麵。在稱謂上,由於宗廟非帝王獨有,因此稱謂也不同,天子廟稱太廟,公卿大臣廟稱家廟,民間則以宗族為單位設屋祭祖,稱祠堂。
趣味鏈接:昭穆製度
昭穆是中國古代的宗法製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古人在室內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朝北,稱穆。
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墳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故亦稱左昭右穆製,以此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次序、親疏遠近。昭者,明也,南向朝陽而明亮,故為昭;穆者,冥也,北向背光而冥昧,故為穆。
昭穆製為曆代統治者所重視,且有一定的配享製度。《禮記·王製》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在這種宗廟數量的排列順序上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廟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廟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過宗廟和祖先數量的多少來象征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
004古代禮器都有哪些
禮器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製,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包括鼎、簋、鬲、盂、俎(食器),盤、匜、監、盉(水器),爵、觚、觶、觥、彝、卣、尊(酒器),鍾、鼓、鉦、鐸、鐃、磬(樂器)以及玉帛(祭祀時用的璧、璋、琥、琮、圭、璜等玉器和束帛)。
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進入商周奴隸製社會後,禮器有了很大發展,成為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秩序的象征。此時的禮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其中青銅器工藝精美,意義重大。以青銅鼎為例,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禹鑄九鼎之後,鼎從一般的炊器而成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
玉帛中,玉指玉器,帛指絲織品。從狹義上講,指古代諸侯參與會盟或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禮物。從廣義上說,玉帛泛指舉行禮儀時所用的禮器。據《左傳》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料中,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著玉帛,玉帛在後世於是又成了和平的代名詞,俗語“化幹戈為玉帛”即由此而來。
005古代宮室建築要遵循什麼格局
宮室中,宮一般指整所房子,外麵有圍牆包著,室隻是其中的一個居住單位。上古時代,宮指一般的房屋住宅,無貴賤之分。秦漢以後,隻有王者居住的地方才能稱為宮。
在建築上,古代宮室一般朝南。主要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後麵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為東、西房。整棟房子是建築在一個高出地麵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所以古人常說“升堂”。
上古堂前沒有門,堂上東西有兩根楹柱。堂東西兩壁的牆叫序,堂內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稱為東序、西序。堂後有牆和室房隔開,室和房各有戶和堂相通。
漢代文獻中還常提到閣和廂,其指的是堂的東西兩側和堂毗鄰平行的房子,和後世閣廂的概念不盡相同。堂東西有牆叫序。序外東西各有一個小夾室,叫東夾、西夾,這就是閣。東夾、西夾前麵的空間叫東堂、兩堂,這就是廂,廂前有階。樂府詩《雞鳴》篇:“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東廂即東堂,殿是堂屋。
在統治者的宮室中必有台榭觀闕等華美的建築。台,高而平,便於嘹望。榭,是台上的木構建築,隻有楹柱沒有牆壁。觀,是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側的高建築物。兩觀間有一個豁口,因此叫闕。
漢代帝王宮殿和將相之家還有廊廡,一般人家大約是沒有廊廡的。
趣味鏈接:華表
華表是一根挺拔筆直的漢白玉石柱,柱身上雕刻有精美的蟠龍流雲紋飾,柱的上部橫插一塊雲形長石片,一頭大,一頭小。頂端還有蹲獸。其含義是納諫,又作為某種標誌。
在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鐫刻精致,為華表的代表作。倘若將這二對華表仔細對比,則會發現,前麵的蹲獸是頭向宮外,後麵的蹲獸是頭朝宮內。據說,蹲獸名犰,性喜望。頭向外是表示希望外出的君王不要迷戀山光水色,盡快回宮處理國事,名曰“望君歸”;頭向內則是表示希望君王不要沉湎於酒色聲娛之中,要經常外出走走,體察民情,因而名曰“望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