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古代車馬的禮儀有哪些
古代典籍中,常看到“車馬”二字一起出現。這是因為在戰國之前,車馬是相連的。沒有無車的馬,也沒有無馬的車。所謂禦車即禦馬,乘馬也就是乘車。駕車的馬的數量會有所不同,駕二馬為駢,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
馬車的車廂稱輿,這是載人的部分。輿的前麵和兩旁以木板為屏蔽,人從輿後上車,站在車輿裏。輿兩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體,稱輔。輿前部的橫木可以憑倚把扶,稱式(軾)。也有繩子可以手持。
一般車輿上有活動裝置的車蓋,主要用來遮雨。車輪的邊框叫輞,車輪中心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來穿車軸),輞和轂為兩個同心圓。連接輞和轂的木條稱輻條。車軸是一根橫梁,兩端露在轂外,上麵插著一個三四寸長的銷子,叫做轄。轄可以防止車輪外脫。露在轂外的車軸末端,稱軌。轅是駕車用的車楨,後端與車軸相連,夾在牲畜兩旁。車轅前端插上銷子和軛相連,稱作輥。
乘車也有一定的禮儀,由於古人有尚左(以左為尊)的習俗,因此尊者通常在左,禦者居中,右側另有一人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
駕車的馬匹數量也有講究,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則有驂服之分:兩旁的馬叫驂,中間的馬叫服。貴族的車馬還有考究的裝飾附件等,不一而足。在戰國以前,馬是專為拉車用的,少有單騎。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匈奴學來了馬術,於是騎乘之風才漸漸興盛。
007古代帝王因何普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就是由符合“六禮”所娶的妻子生育的、有著純正血統的長子。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由正妻所生的長子來繼承家產和王位。這是宗法製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
嫡長子繼承製自商朝開始,至西周確立,並一直流傳到民國時期,是與王位繼承和家族延續不無關係的政治製度和政治倫理色彩極其濃厚的繼承製度。這種製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製度、妻妾製度相表裏;但在當時多妻(妾)製條件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008宮廷朝會規則是怎樣的
君臣相見,自有一番客套,但這卻是由簡而繁,由寬而嚴的。
上古時,君臣相見一律站立,討論政事時則同坐,文武大臣向君王施禮、拜叩,君王有時也以禮相還。秦漢以後,皇帝威嚴日漸膨脹,“朕”、“萬歲”等為皇帝專有。但漢時,皇帝召見丞相,仍要從禦座上站起來。唐代,大臣向皇上奏事,皇帝還給其賜坐。
但到宋朝,皇帝為了立天威,一次乘宰相起立遞呈公文之機,密令內侍將相坐移去。從此宰相立而論事。到了清朝,大小官員晉見天子,則變成跪見。
而朝會之時,禮儀更是繁瑣。明清時,每遇新皇登基、大婚、冊立皇後、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等,天子都要接受文武百官和外國使臣的朝賀。
清代行朝賀儀式時,由鑾儀衛陳設法駕鹵簿於金鑾殿下,直至午門外,樂部把由編鍾、編磐、琴瑟、簫、笙等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置於金鑾殿東西簷下,由雲鑼、方響、管子,杖鼓等樂器組成的丹陛大樂設在太和門內東西簷下,禮部把王公百官的賀表放在午門外龍亭內。
文武百官皆著朝服,王公在丹陛上,其他官員和外國使臣在太和殿院中,按品級排在規定的位置上。是日,皇帝須穿上黃色朝服,乘輿出宮,午門鳴鍾鼓,至保和殿後下輿,先到中和殿升座,接受在典禮中傳班、執事,導從等官員的三跪九叩之禮,爾後進入金鑾殿,這時中和韶樂聲起,皇帝升寶座。
隨之,丹陛大樂奏響,文武百官跪下,樂聲隨即止住。宣表官宣讀賀表,完畢再奏升陛大樂,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皇帝降座,奏中和韶樂,退朝。朝賀結束。
在元旦、冬至、萬壽節等,朝會後皇帝還要回到乾清官分別接受皇後、妃嬪、皇子等的朝賀。
趣味鏈接:鹵簿
這是天子的儀仗隊。起源較早,以唐宋最為講究。如宋神宗時,鹵簿隊伍多至22200多人。明朝的鹵簿也很重要。降至清朝,康熙時就用了鹵簿隊伍3000餘人。乾隆初才將此製定下。《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儀仗才稱鹵簿,皇後、皇太後的稱儀駕,皇貴妃、貴妃的稱儀仗,妃嬪的稱樂仗。皇帝的鹵簿分四種,大駕鹵簿、規格最高,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依次而降,且各有用途。
009古代宮中實行怎樣的後妃製
中國自三代以降,宮中就有所謂“內職”製度,即天子、國君後妃的編製、禮製。
周代是中國曆史上形成完整的禮製統治的時代,周禮規定:王者立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按照周代官製類推,後之地位同天子,三夫人同三公,九嬪則同九卿,世婦同大夫,禦妻同士。
秦承周製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後妃製。秦始皇稱帝後,盡收六國宮女充實後宮。秦以皇帝為中心,稱皇帝之母為皇太後,祖母為太皇太後,嫡妻為皇後,妾皆為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稱。由於秦朝短暫,所以完備的後妃體製及其等級劃分還未完全確立和實際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