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民俗·禮儀(4)(3 / 3)

漢初,因劉邦“布衣”稱帝,不十分重視皇家禮製,後宮也未形成定製。直到漢武帝時,才製定後宮製度。“漢承秦製”,後妃仍同秦製,爵列八品。漢元帝時,後宮嬪妃又擴充至十四個等級:昭儀、婕妤、烴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等。

魏明帝時,於王後以下定爵秩十三等。晉武帝參照魏製於皇後下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九嬪之下還有美人、才人等爵秩。南北朝時,尊承晉製,隻在名稱上有所不同。

隋煬帝即位,大選美女,擴充後宮,除設三貴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外,還有六尚、六司、六典,侍奉宮中雜役。唐代後妃製與隋略同。

北宋重禮儀,內廷宮製與唐代無大差異。遼、夏、金、元雖係遊牧民族,但建國後亦以漢族後妃體製為楷模。明初內廷後妃製肅嚴。明中期以後,皇後以下有六妃(賢妃、淑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又立六局(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和一司(宮正司)。

清朝入關後,重新規定了宮女的數額和等級。皇後稱福晉,是“可敦”二字的轉音。至康熙帝以後,後妃體製日臻完備與鞏固,皇後居中宮,下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分居東六宮與西六宮。至此,俗言所說“三宮六院”體係最終形成。為了保持清種族的純正,宮中規定不蓄漢女,但在清後期已打破這種舊製。

趣味鏈接:古代的奴婢製度是怎樣的?

奴隸社會中,奴隸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奴隸中除大部分人從事農業、手工業及其他社會生產部門的勞作外,還有少部分人專為奴隸主日常生活服務,主要從事家務勞動。隨著奴隸製被封建製取代,奴隸在社會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被農奴或農民所取代。

封建社會的奴婢,一般分為官婢和私婢兩種。官奴婢主要為皇室、朝廷、官府服務。兩漢時官奴婢的主要任務是到皇苑飼養狗馬禽獸和在官廷充當侍女、宮人,以及在官署承擔各種雜役。

私奴婢“是替富人做家務和供他們過奢侈生活用的奴隸”,他們主要是為封建貴族、官僚和富豪家庭服務的。兩漢的私奴婢有許多人被用於歌舞、扈從、侍奉。如兩漢貴族出遊,都有“騎奴侍童”的習慣,將童奴作為騎馬時的踩腳,唐代奴婢從事的工作要更為廣泛一點,如為主人管理田莊和高利貸、經商、當扈從和承擔部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等任務。

010古代帝王“立子殺母”是怎麼來的

“立子殺母”始於漢武帝劉徹。劉徹在位期間立有太子,後來太子以罪被廢,其餘皇子如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等又品行不端,就想傳位於幼子劉弗陵。弗陵母趙氏,封鉤弋夫人,年輕聰明,引起劉徹的疑慮,擔心以後弗陵“年稚”而“母少”,“女主專恣亂國家”。為防患於未然,他借故把鉤弋夫人殺掉了。此後,“立子殺母”時有發生。

北魏前期實行立子殺母製,《魏書·明元帝紀》載:明元帝拓跋嗣被立為太子,父道武帝拓跋珪賜其母劉貴人死,對嗣雲:“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後經明元、太武、文成、獻文、孝文幾代均不改。至宣武帝元恪篤信佛法,“立皇子(元)詡為太子,始不殺其母。”

由於立子殺母製過於殘酷,北魏之後,各朝均不實行。如清鹹豐帝臨死,傳位於載淳(即同治帝),擔心其母慈禧幹政,有人便建議效“鉤弋故事”,鹹豐帝不忍采納,由是慈禧才逃過一劫。

011古人的避諱製度是怎樣的

我國避諱的習俗曆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二名不偏諱”之說,即官名和人名都與天子名字相同的字,隻避諱一字就可以。

秦漢時代,避諱製度漸趨完備。秦始皇生於正月,取名“贏政”,下令把“正月”改稱“征月”或“端月”。這是秦朝國諱的一項內容。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不用“談”字,是因為其父名叫司馬談。這是避家諱。

唐宋時代,避諱製度更加嚴格,除了本字,連音同音近的字也要避,唐代並且要求七世以內的君主的名字都要避諱。宋代的國諱比唐代更進了一步,七世以外的君主的名字也要避諱。宋代把“鏡子”叫做“照子”或“銅鑒”,是因為宋太祖的祖父叫趙敬。“敬”“鏡”同音,就犯了避諱,需要用其它字來代替。

清代大興文字獄,國諱最多也最嚴。如順治皇帝名叫愛新覺羅·福臨,乾隆帝見門楣上寫有“五福臨門”,便下詔責問,命令全國不準再在門楣上題寫這四個字,違者治罪。

012古代帝王為何祭孔

在古代,孔子被稱為“素王”,意思就是指有聖王之德與才、無聖王之爵與位的人。作為我國思想界的第一人,曆朝曆代都對孔子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