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民俗·禮儀(5)(1 / 3)

漢時,封建帝王開始給孔子上封號,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東漢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子為“褒成侯”。此後,孔子的封號越來越多,唐高宗詔贈孔子“太師”封號,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追封孔子為“至聖文宣師”,明世宗定孔子諡號為“至聖先師”等等。

帝王們不僅給孔子這樣那樣的封號,甚至親臨孔子出生地祭孔,這一形式也作為帝王們的一項傳統承襲下來。

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帝王是漢高祖劉邦。劉邦起初不太重視儒學,但劉邦得天下後,隻從儒生叔孫通的建議規範臣下的行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馬上安定下來,經濟得到了恢複,劉邦這才感覺出當皇帝的尊嚴來。這些引起了劉邦對儒學的興趣。

劉邦於是來到曲阜,用太牢(豬、牛、羊三牲)祭奠孔子,並且還封孔子的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專職奉祀孔子。劉邦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皇帝。

013古人如何定“諡號”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製度,這種製度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諡號。

諡法始於西周(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稱呼多用幹支,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等)。周公旦和薑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

諡法製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逝者的生平;二是諡號隻能於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王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繼位皇帝宣布;臣子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帶有總結、蓋棺定論的性質。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之分,美諡有文、武、景、烈、昭、穆、桓等;平諡有哀、懷、湣、悼等;惡諡有煬、厲、靈等,如西周周厲王的“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漢代諡法製度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宋代開了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先河。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

首先是各等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諡號為十七字,親王一字,大臣兩字;清代皇帝二十一字,碩親王一字,大臣兩字。

其次,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中還有一種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嶽武穆(嶽飛)、範文正公(範仲淹)等。

趣味鏈接:廟號

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皇帝的家廟)立室祭祀時所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期,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

後來,人們覺得直呼已死的先帝、先王有些不妥。於是,夏商時祭祀時就用他們的生日天幹來稱呼,以表示恭敬。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從漢朝開始,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等。

014帝王賜姓有哪些情況

在封建社會,帝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他們可因一時之高興改變別人的姓氏,以示恩寵、嘉獎或懲誡。

一般來講,賜姓有三種情況。

一是賜國姓。這是帝王對受賜者的最高恩寵和嘉獎。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鄭成功,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後,見鄭成功相貌堂堂,十分賞識,遂賜以國姓朱。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於是稱他為“國姓成功”或“國姓爺”。

二是賜他姓。帝王賜姓也有不賜國姓而賜以他姓的。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明三保太監鄭和,鄭和本姓馬,名三保,因在燕王府中做宦官時,跟隨朱棣多次立有奇功,所以朱棣即位後就賜姓為鄭,以示嘉獎。

三是賜惡姓。這類賜姓猶如賜死,是一種嚴厲的懲罰。被賜者大部分是政治舞台上的失敗者,所賜之姓一般都含有凶惡和不祥的意思,都是貶義的。如三國時的吳主孫皓十分暴戾,他害怕握重兵在外的孫秀會和他爭奪政權,就派人偽裝圍獵去抓捕孫秀,誰知走漏了風聲,孫秀攜帶了妻子連夜就投奔了西晉。孫皓大怒,但又沒有地方可以撒氣,就把孫秀的姓改為厲,以此來發泄心中的一腔怒氣。

015帝王葬儀都有什麼樣的規格

我國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曆代帝王的葬儀,其規模之大牽涉之廣,禮俗之繁瑣都難以盡數。曆朝曆代葬俗不盡相同,但卻都表現出規模宏大、莊重肅穆的特點。

曆代帝王對自己百年之後的歸處都做了周全的打算,他們不僅生前大建宮殿為其享樂之用,還要大造墓葬作為死後的安身之處。曆代帝王對墓葬的修建是無休無止的。其中最為著名的也許就是秦始皇了。

在今天看來,秦始皇可謂是皇帝中的典型。西安的秦始皇陵以其宏大的規模、雄偉的氣勢被認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秦陵為當代的人們了解古時的曆史文化和社會狀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但當時役使民眾為其修築陵墓,弄得勞民傷財,也是使秦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