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民俗·禮儀(5)(3 / 3)

百有圓滿、完全等意義,所以百日禮多在“百”字上做文章,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百家衣和百家鎖了。

所謂百家衣,是指親朋好友斂百家之布頭,拚縫而成的小孩子衣服。斂布之時,盡管鄰家皆樂助“百家衣”之成,但一般紫色的布頭是不肯輕易給人的。因為“紫”、“子”諧音,誰都不願將“子”送給別人。要討要紫色布頭,一般要到孤寡老人家裏去討要。

很明顯,民間的這種習俗是仿“和尚衣”,即“百衲衣”而來的。古時候,孩子出家當和尚,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從小多災多病,難以養不活,父母沒有辦法,這才忍疼割愛交給佛門,讓他們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得以生存。

百家鎖也是一種集百家之金銀打製而成,或由多家人家合送的象征物。鎖上多有“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祝福吉祥的文字或圖案,所以也叫長命鎖。

020“周歲禮”有什麼講究

周歲既是誕生禮的總結,也是壽禮(生日禮)的開始,所以一般慶祝時都比較隆重。所送的禮品多為衣服鞋帽,其中鞋子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此時孩子已能蹣跚行走了。舊時以送虎頭鞋為最多,因為民俗認為老虎為百獸之王,穿上虎頭鞋可以避邪壯膽,富貴長壽,並且說:“穿上虎頭鞋,力大踢死虎。”

周歲禮中流行最普遍的是抓周,也叫拈周或試周等。

一般是父母在孩子剛滿一周歲那天,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要在他(她)麵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東西,諸如筆墨紙硯、珍寶玩具、服飾胭脂、瓜果點心等,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看孩子抓取何種物件,預測其一生的性情和誌趣。這種儀式名叫“抓周”,又稱“啐盤”、“試兒”,它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風俗。

據史書所載,此風俗始於魏晉南北朝。《顏氏家訓·風操》有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一期,即一周歲。

當時,人們認為,如果嬰兒抓弓矢,長大後喜武為將;抓紙筆,長大後習文為儒;如抓珍寶服玩,則長大後貪婪愛財或玩物喪誌;女嬰如抓刀尺針縷,長大後即為賢妻良母……

021“冠禮”,古代男子成人的標誌嗎

冠禮,俗稱成年禮、成丁禮,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標誌。

在我國古代,男子在加冠前稱為“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齡稱為“弱冠”之年。據《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就是“加冠稱字”。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個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在人出生三月便取定的,而字則要等進入成年後才取,由成年禮上製定宣布後使用。因此,成年禮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禮,或叫稱字禮,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冠禮,經書記載,最早實行於周代。據《禮記·士冠禮》的記載,冠禮是在宗廟裏舉行的,由父親或兄長主持儀式。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讚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了成人所應有的一切責任和權力,可以管理人了;次授以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了;最後授以爵弁,表明從此有權參加祭祀了。

每次加冠完畢,都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再由大賓為他取字,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穿著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至此成人的加冠禮才全部結束。

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

在古代,普通的士子,沒有行冠禮,就不能擔任重要的官職。而帝王不行冠禮,就不能執掌朝政,漢景帝在臨死前,抱病給漢武帝行冠禮,就是這個原因。

趣味鏈接:古代的“冠”文化

冠來源於束發器,它和帽子的區別是,冠上罩住發髻,而帽則蓋住整個頭顱。冠製也是我國服飾製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古時代,冠是貴族服飾的標誌。夏商時期有了講究的禮服、禮冠製度,用來顯示貴族的身份。那時的冠形還比較簡單,通常作帽箍式,它的基本形製與早期的束發器相同。

周代冠的形製有冕、弁兩種,冕的基本形製是冠上加一塊木笄,前後有垂旒,施以玉珠穿成,隨等級差別以及種類、用途的不同而垂旒的數目也有差別,天下最尊貴的袞冕是十二旒,等級最低的大夫玄冕僅二旒。周代以後,這種冕一直為曆代所用,作為正式的禮服,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代的冠式,都是前高後低,傾斜向前形,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文官所戴的進賢冠,一是武官所戴的武弁大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