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正式官服多襲漢冠製度,但人們戴冠帽的習慣卻有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宋代的禮服中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則多戴襆頭,帽形平直,遼、宋、元、金的首級大多沿用舊製。明代公服中的烏紗帽就是從前代的襆頭演變而來的。而清代的冠帽,民間大體沿用明的舊製而稍有變更,官服之帽則廢明代舊製,換上涼帽、暖帽。
022“笄禮”,古代女子的成人禮
笄禮,是漢族女孩的成人禮。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是對人生責任、社會角色的提醒。
笄,為盤頭發用的簪子。所謂笄禮,就是將頭發挽起來,用笄簪上。
禮經中關於笄禮並無象冠禮一樣的詳細記載。《禮記·曲禮上》說:“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內則》:“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可見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加笄,也要取“表字”,故《儀禮·士昏禮》言:“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另外,《禮記·雜記》還載:“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意思是女子到了20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後要以成人相待。
笄禮的儀式大體依據男子冠禮演變而來,不過,主持者是女性家長,負責加笄的是女賓。南朝梁代禮學家賀埸說,笄禮是由主婦為笄者結發著笄,由女賓以酒醴禮之。《宋史.·禮誌》對公主笄禮有較詳敘述,可讓今人得識公主笄禮實況:
笄禮在宮中殿庭舉行,皇帝親臨。笄禮始加冠笄,再加為冠梁,二加為九翬四鳳冠。祝辭及取字之辭也多套用男子冠禮。禮畢,公主拜見君父,聆聽訓辭:“事親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順,恭儉謙儀;不溢不驕,毋詖毋欺;古訓是式,爾其守之”。然後,笄者再接受皇後、妃嬪的祝賀。
至明代,笄禮即廢而不用。在民間,笄禮逐漸消泯或與其他禮儀合並,如後世婚禮便有了成年禮儀的涵義,婚典前的“修眉”、“開臉”,就標示了這一點。且大婚之禮本身就宣告了當事者的成人。
趣味鏈接:因笄禮而衍生的名詞有哪些?
古語常說“二十而冠,十五而笄”。由笄禮而衍生的名詞有如下幾個:
笄年:古代女子年滿十五就要束發插簪。
笄字:古代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齡。字,指古代女子成年許嫁才可以命字。
及笄:古代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故後世稱女子適婚年齡為及笄。
加笄:古代女子於十五歲時行加笄之禮,以示成年。
弱笄:古代女子於十五歲時即束發加簪,稱為“弱笄”,表示成年之意。
023古人的生日與祝壽有哪些講究
人們往往在誕辰之日舉行賀誕祝壽的活動。古時,生日又稱生辰,祝壽也叫賀壽或拜壽。年輕人慶祝生辰,隻能稱“過生日”、“做生日”,不能稱“做壽”,因為“壽”是年齡長久之稱:年滿六十或以上者慶祝生辰,才可稱為“祝壽”、“做壽”。
我國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是不過生日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祝壽也不是在生日那天進行。直到殷商時代,人們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過,生日隻是出於對太陽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幹支為孩子起名,沒有慶賀生日的活動。
中國人過生日的習俗,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說,當時在江南就盛行慶賀小孩周歲的習俗。
成人過生日則見於唐代的記載,當時以做生日煎餅為賀。到兩宋時期,有了做壽的習俗。當時,朝政腐敗,做官的過生日,僚屬都要獻壽禮。《水滸傳》一書中,就有一段“送生辰綱”的故事。
除祝壽外,民間還有借壽之俗。過去,人們以為人的壽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樣借用。一般是因人病入膏肓,又希望延壽,於是親友中的一些人,自願借壽一歲,自願借壽的人擇一吉日,齋戒沐浴,到宗廟虔心拜祝,告訴閻王自願借壽給病人。此俗曾在江蘇淮安地區很流行。
024古人的飲酒習俗是怎樣的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趣味鏈接:儒家的“酒德”
曆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025為何用“磕頭”禮來表示尊敬
在兩三千年以前,中國人就以磕頭跪拜來表示禮貌尊敬了。現在,雖然用得少了,但在祭祀,拜神,或是婚喪大禮的時候,仍經常看到磕頭的禮節。磕頭是怎麼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