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民俗·禮儀(6)(2 / 3)

在東漢之前,是沒有椅凳的,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下至貧民百姓,上至豪門貴族甚至萬人之上的帝王,一律坐在地上。區別隻在於有沒有坐墊,何類坐墊而已。當時,人們坐於地時,為了方便站立起來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濕和寒氣,人們習慣兩膝著地,屁股坐在自己兩腿和腳跟上,有點相當於現在日本人的坐姿。

這樣坐時,當有客人或長輩到來,或談話中要表示感謝時,很自然地就會從跪坐變成引身而起,即上半身直立起來,變成隻小腿著地的跪姿,接著俯身曲背雙手撐地表示恭敬,跪拜禮由此形成。再後,發展成多次俯身即是磕頭禮了。

漢代後,有了凳子、椅子,出現了雙手抱拳的作揖禮,以及再後的點頭鞠躬禮。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時,人們仍沿用下跪磕頭的習俗,直到現在。

026“跪拜”禮是怎麼出現的

在我國古代,跪拜禮是最常見的一種禮節。“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

跪拜禮的出現與當時的物質條件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古人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坐著的人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然後俯身向下,這樣就逐漸形成了跪拜禮。

桌椅發明後,行跪拜禮愈發顯得不便,但對於受禮人卻更有意義,一是更能體現尊卑之別,二是由於施禮人兩膝著地,以頭著地,難有攻擊性動作,對於受禮者比較安全。因此,這一禮節就作為覲見上級的“保留節目”流傳了下來。雖曆經王朝百代,卻依舊盛行不衰。

027“九拜”是說連續拜九次嗎

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的“九拜”真是這樣子嗎?

《周禮·春官·大祝》雲:“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原是祭祀鬼神時的禮節,後來演變為君臣、長幼、尊卑問的禮節。九拜當中,前三種屬於正拜,後幾種依附“正拜”演化而來,又稱“附拜”。

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拜君,子拜父,弟子拜老師,新人拜天地以及祭祀上墳等場合的隆重大禮。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手在膝蓋前,且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後頭緩緩地伏在手前麵的地上,並停留較長的一段時間。

頓首。這種禮屬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交的一般禮節。拜時頭手觸地,觸後即起。由於頭觸地麵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這種禮同現在的鞠躬禮近似。

空首。空首也叫拜手,或簡稱拜。是古代國君回答臣下的拜禮。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麵。行禮時拜跪在地上,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後行頭至手。

振動。振動也叫振董。由於《周禮》無明文說明,所以後世多猜測之詞,至今沒有一個定論。

吉拜。吉拜是一種喪拜,是非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種喪拜。拜時先空首,後頓首。拱手時男尚左手,女尚右手,即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凶拜。凶拜也是一種喪拜,是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種喪拜。拜時一般先頓首,後空首。拱手時男尚右手,女尚左手。其程序與左右手的位置和吉拜剛好相反,是一種重於吉拜的喪拜。

奇拜。奇拜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漢朝時稱為雅拜的一種拜禮,拜時先屈一膝,然後再空首拜。一種認為奇是奇偶之奇,即隻拜一拜的拜禮。

褒拜。褒拜指拜兩次以上的拜禮,是一種表示恭敬的跪拜禮。古人行禮多用一拜,再拜三拜都是用來表示恭敬的意思的。“褒”是大的意思。

肅拜。肅拜也叫手拜,在幾種禮節中,肅拜為最輕的跪拜禮,在軍中使用。由於兵士甲胄在身,所以隻直身肅容,微微下手以拜即可。肅拜也是女子常用的跪拜禮。行禮時,雙膝跪地,手至地麵而頭不下垂。

在各色拜禮中,常禮為兩拜稽首,有時也為三拜稽首。三跪九叩首為大禮。

趣味鏈接:打千

在清代,打千是下對上請安時所通行的禮節,施禮者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這是一種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間的禮節。

打千,又稱打千兒,是滿族舊時特有的敬禮。滿族蝦個很注重禮節的民族,在滿族人中,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即每隔三天要給長輩請安,隔五天見了長輩要“打千”。

“打千”的禮節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時要哈腰,右手同時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的樣子;女人打千時要雙手扶膝下蹲。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麵的大禮。

清朝統一中國後,這種滿族特有的禮節開始滲入到漢族禮儀之中,在北方尤其盛行。相見時,男女都是一足跪,一足著地,垂手近踝關節。後來演變為男子屈膝口稱給某人請安;女子則蹲身以為禮。

028“拱手”的姿勢為何與帶手枷的奴隸相似

拱手是古人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種交往禮節,也叫捧手。這種禮節在現在見麵或答謝時還經常用到。施禮者兩手合抱於胸前,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但是如遇凶喪,則應該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