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民俗·禮儀(6)(3 / 3)

拱手禮在周朝時已經很普遍了。《禮記·曲禮上》說:“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論語·微子》也有子路遇丈人“拱而立”的記載。從這些記載看,拱手禮主要用來表示對長者的敬意。

據考證,拱手的姿勢最初是雙手抱拳,模仿前麵帶手枷的奴隸,意思是願為對方作奴仆,供其驅使。古人的自謙語中有一個“仆”字,“仆”就是奴隸、奴仆,似乎也正是一個佐證。《爾雅·釋詁》釋“拱”為“執也”,《甲骨文編》收“執”字32個,均為枷住人雙手之狀。看來拱手禮就是用這種與戴手枷的奴隸相似的形狀來表達對對方的敬意的。

趣味鏈接:擊掌的動作為何表示盟誓?

擊掌起初並不是約誓的動作,而是一種舞蹈形式。隨樂起舞時,舞者得意忘形,不由地手舞足蹈,不住地隨著音樂節奏來回擊掌活躍氣氛,增強效果。新疆克孜爾石窟就存有古人舞蹈時擊掌的壁畫。估計後來興起的鼓掌,便是從觀看舞蹈的貴族配合舞蹈的節奏而擊掌,演變為擊掌助興的。

古人情緒激昂之時也常常不住擊掌,借此宣泄某種情緒。由於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後來便以擊掌表示交換掌印,鄭重地代表盟誓。明清時期,擊掌成為盟誓時經常使用的動作。如《三俠五義》中的展昭與白玉堂便是彼此擊掌約定比賽事宜,《聊齋誌異·胡四娘》中的丫鬟們也是擊掌為誓。

029“作揖”有哪些講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作揖時,兩手抱拳於前,輕微晃動,身體略彎,以此向人表示問候、致謝、邀請或討教等意思。行禮時還常伴以敬詞或謙詞,並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時揖、天揖、長揖和高揖的種種區別。

土揖是對沒有姻親關係的異姓所行的揖禮。行禮時雙手稍稍往下,俯身。

時揖是對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親族所行的揖禮。行禮時雙手從胸前平推,俯身。

天揖是對同姓親族所行的揖禮。行禮時雙手從胸前微微向上推舉,俯身。

長揖是對尊長者所行的揖禮。行禮時身體站直略折,兩手合抱拱手高舉,然後自上而下緩緩移動。

高揖多為平輩間所行的揖禮。行禮時雙手高高拱起,不需彎腰俯身。

作揖是以拱手為基本姿勢而輔以上下動作的一種禮節。行拱手禮時雙手是不動的,而作揖則雙手須有相應的動作,兩者原先是不相同的兩種禮節。但後人在行此禮時,多分不清它們的區別而逐漸混為一禮了,所以常連名稱之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

030“長跪”有些什麼講究

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這個動作就叫“長跪”,也叫跽。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

古漢語中,坐、跪、跽這三個詞的動作姿勢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膝蓋都是著地的。它們的區別隻在於臀部是否靠著腳跟和上身是否挺直上。

坐為臀部靠著腳後跟的姿勢,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安穩舒適的姿勢。

跪為臀部離開腳後跟的姿勢。這種跪姿與坐相比顯得較為謙恭有禮。《觳梁傳·僖公十年》:“君將食,麗姬跪而請曰:‘食自外來者,不可不試也。”’由於跪姿臀部懸浮,不太安穩,所以又稱“危坐”。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吳王矍然易容,捐薦去幾,危坐而聽。”呂延濟注曰:“危坐,敬之也。”

跽為臀部離開腳後跟且聳身直腰的姿勢。《史記·孟嚐君列傳》:“秦王跽而問之曰:‘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秦王向馮諼請教時,為表示自己對他的敬意而跽。但跽有時也可用來表示心情急切或緊張的狀態。如《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幃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項王對樊噲的突然闖入,心中有所戒備而“跽”了。

由於跽是在跪的基礎上聳身直腰的,腰挺直以後,身體似乎有所加長,所以就有了長跪的說法。《史記·留侯世家》:“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孔雀東南飛》:“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長跪多為晚輩對長輩表示敬意的姿勢。

在先秦的古文中,“作”有時也是長跪的意思。如《論語·先進·侍坐章》寫孔子問各弟子的誌向,問到曾皙時,寫他“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這裏的“作”就是起,也就是長跪。這是當時學生回答老師問題時必須有的禮節,就像現在的起立回答問題一樣。

031古代男子見麵怎樣“唱喏”

唱喏,古代男子見麵禮節之一。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在見尊長時,以口中之“喏”聲來表達問候、敬意和祝頌等意思。所謂“唱”,就是將口中的“喏”聲拉成長音。

起初,東晉時王氏子弟用唱諾為禮,當時人頗以為異。但後來卻又逐漸風行開來。《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開茶坊的王二拿著茶盞,進前唱喏奉茶。”

唱喏還有種種不同。聲音洪亮而且拖得較長的唱喏稱肥喏或大喏;眾人同聲唱喏的則叫眾喏。古人唱喏時,一般還常伴有作揖的動作,邊作揖邊唱喏。如果隻是作揖不唱喏,那就叫作啞揖了。

032“投刺”就是投遞名片嗎

古時候把名片叫做“名刺”,明清兩代,社會交往特別盛行用名片。那時士人出門拜客,先行“投刺”之禮。就是先將自己的名片遞上,讓主人知道是誰來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