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鏈接:《東觀漢紀》
《東觀漢紀》是記載東漢曆史的編年體史書。東觀為東漢都城洛陽宮殿中的藏書之所,也是修書之地,故稱。
此書修於東漢當代,共有四次集中纂修,班固、蔡邕等均曾參與其中。記事起於光武帝,止於靈帝。修成之時,卷帙頗大,但因董卓之亂,獻帝時已散佚不全,但《隋誌》著錄仍有143卷。
《後漢書》流行後,此書遂逐漸湮沒。今本僅存24卷,是清人輯佚而成。在唐代以前,《東觀漢紀》影響較大,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頗受重視,人多誦習。魏晉以來撰著東漢史書者,主要素材多取自此書。
008《三國誌》,三國曆史的真實記載
《三國演義》眾人皆知,但那隻是小說,是文學作品,其中有很多作者的演繹,並不完全是真實的曆史。而《三國誌》則是對那段曆史的真實記載。
《三國誌》是記述魏、蜀、吳三國曆史的不完全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鬆之注。全書共65卷,包括魏誌30卷,蜀誌15卷,吳誌20卷。
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少年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曾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晉滅吳後,陳壽利用當時人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並自采蜀國史料,撰成《三國誌》。
《三國誌》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主要記載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共六十年的曆史。全書共65卷,分為《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
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誌》中尊魏為正統,稱曹操、曹丕、曹睿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魏的年號。東吳隻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蜀漢劉備父子稱先主、後主,不同於孫吳,反映出陳壽對於蜀漢的故國之思。
《三國誌》有紀、傳而無誌(這也是稱其為不完全紀傳體的原因),因此所記主要是人物。該書取材審慎謹嚴,文字也以簡潔見長,所以前人說其書“裁製有餘,文采不足”。此外,陳壽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尤其是對魏晉禪代時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多有諱飾。
趣味鏈接:裴注《三國誌》
在二十四史的注書之中,《三國誌》裴鬆之的注釋(簡稱“裴注”)是最為著名的,它的份量多於原書數倍(原書20萬字,裴注60餘萬字),對事實有許多補充,因此其價值不下於陳壽的原書。
裴鬆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父時已遷居江南。大約與《後漢書》作者範曄同時,晚於範嘩去世,在《南史》中與範嘩同傳。劉宋時任中書侍郎。後奉宋文帝之命作《三國誌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裴鬆之在《上三國誌注表》中說,陳壽的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但又指出它“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所以“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誌》”。裴注比原書多出3倍,但後人不但不批評他喧賓奪主,而且還稱讚他是“《三國誌》之功臣”。
裴注和《史》、《漢》等的注不同。《史》、《漢》舊注多屬於考訂製度、解釋文字方麵;裴注對文字製度也偶爾加以注釋,但更主要的是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件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不當的,裴注也加以批評。
裴注的最大優點是廣泛引證各家原文史料來注陳壽原書,所引用的書多達140餘種,其中90%以上是今天已經亡佚的。而且引用時首尾完整,不刪不改,保持原貌。裴注的史料價值,對於三國時代曆史研究的重要性並不弱於《三國誌》。
009《晉書》創製了“載記”的體例
《晉書》是記述西晉、東晉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共130卷,包括紀10卷、法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記事上起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下迄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共計156年。
《晉書》為唐人所修,撰著者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晉書》的撰寫,從受命到成書,曆時不到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做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的創製是設立載記。唐代以前的紀傳體史書中,少數民族的曆史大都歸入列傳,排在末尾。《晉書》將除前涼、西涼以外的東晉時期由少數民族建立的14個政權的曆史,作為紀傳以外的獨立部分,稱為“載記”。在二十四史中,載記為《晉書》獨有。
《晉書》在取材方麵,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舍,喜歡采用小說筆記裏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麵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豔,不求篤實”,這確是《晉書》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