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宋書》,記述南朝劉宋曆史的紀傳體史書
《宋書》為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
沈約(公元44l~513年),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曆仕宋、齊、梁三朝,以文字稱世,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時,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他依據宋代何承天、蘇寶生、徐爰等修撰的《宋書》及其他記述宋代曆史的書籍,增補宋末十幾年的事跡,隻用一年時間,到次年二月就完成紀、傳七十卷,後又續修八誌三十卷。
該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的基本史料。該書篇幅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書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另一個特點是書中的八種誌往往上溯到魏晉乃至三代秦漢,可以彌補《三國誌》等前史的缺略。
《禮誌》把郊祀天地、祭祖、朝會、輿服等合在一起。《律曆誌》詳細記載楊偉《景初曆》、何承天《元嘉曆》、祖衝之《大明曆》全文,從中可反映出當時自然科學水平,為曆法學的珍貴資料。《樂誌》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分類開錄,保存了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
《宋書》紀傳敘事縝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其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劄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麵的史料價值。另外,《宋書》特設符瑞誌,從遠古敘起,體例上是創製,內容卻荒誕不經;缺食貨與藝文兩誌,是該書的缺點。
011《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曆史的紀傳體史書
《南齊書》是記述南朝蕭齊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初名《齊史》,或《齊書》,後為區別於李百藥所撰的《北齊書》,北宋人曾鞏等給它加了一個“南”字,才有了今天的書名。
此書為蕭子顯(約公元489~537年)撰。蕭子顯是南朝豫章王蕭嶷的兒子,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以文才著稱。蕭子顯是以前朝帝王子孫身份而修前朝史書的,在二十四史中僅此一家。
《南齊書》共60卷,現存59卷,包括本紀8卷、誌1l卷、列傳40卷,所佚的1卷為序錄。由於此書基本上是當代人寫當代史,一方麵保留了可信的原始資料,一方麵又難免毀譽出於恩怨、抑揚有所偏頗。該書比較可取的是誌,《州郡誌》每州之下除地理建置沿革外,還簡略敘述風土人情,史料價值頗高。
另外,此書敘事比較簡潔,後來《南史》用《南齊書》一般都有所增添。
012《梁書》、《陳書》出於同一人之手嗎
《梁書》、《陳書》是分別記述南朝梁、陳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撰著者均署名姚思廉。
姚思廉(公元557~637年),唐代史學家。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曆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
隋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姚察去世,遺囑姚思廉繼續完成兩部史書。唐代貞觀初年,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官至散騎常侍。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他奉詔與魏征共同修撰梁、陳二書,約於貞觀十年修成。姚思廉雖然生長在六朝,但他所著的史書使用質樸的古文,沒有沾染六朝的駢儷習氣。
《梁書》包括本紀6卷,列傳50卷,共56卷。《陳書》包括本紀6卷,列傳30卷,共36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少的一部。
《梁書》、《陳書》的主要作者是姚思廉,但其父姚察的功績不可抹煞,魏征也在其中留下了痕跡。《梁書》26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以及《陳書》中的兩卷,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日”,可以推見是姚察的原稿;《梁書》卷六《敬帝紀》後總論有梁一代興亡的論讚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征”,可見魏征曾參與該書論讚的撰寫。
013《魏書》為何“毀譽參半”
《魏書》是記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東魏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北齊魏收撰。全書共124卷,包括本紀12卷、列傳92卷、誌20卷,記述了拓跋氏170多年的史事。
魏收(公元506~572年),字伯起,钜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北魏中興元年(公元531年)曾以散騎侍郎典起居注,並修國史;東魏時也一直參與纂修國史,北齊受魏禪後,魏收任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受詔撰魏史。五年三月奏上本紀、列傳,十一月奏上十誌。自北魏末經東魏到北齊,魏收參與修史達20餘年。
《魏書》在當時及隋唐時毀譽參半,甚至有人稱其為“穢史”。原因是魏收為人恃才傲物,嫉賢妒能,利用修史的便利,一方麵淩辱有過節的人,有的甚至罵到別人的高祖、曾祖,致使申訴不公平者達100多人,另一方麵,他收受賄賂、為人遮掩,如傳說他因受金而為爾朱榮作佳傳。
其實“穢史”之說,隻是一些門閥士族計較自己祖先在書中的反映而編造的誇大不實之辭,並不完全符合事實。更可貴的是,魏收在《魏書》中新創釋老、官氏二誌,符合時代狀況,也為後人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