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後,佛、道二教影響到社會思想的許多方麵,應在史書中有所反映。《魏書》始設《釋老誌》,不能不視為卓識創舉。北魏時鮮卑部族蕃衍,太和以後又有改鮮卑姓為漢姓之舉。《魏書》仿漢人氏族譜牒之意,結合北方民族部落族姓的風習,設《官氏誌》,在百官之外兼誌氏族,是適應時代特征的處理方法,為後人研究北魏曆史提供了極大方便。
014《北齊書》為什麼多用口語
《北齊書》是記述北朝高氏創建的北齊曆史的史書,唐李百藥撰。
李百藥(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深縣)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藥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襲父爵為安平公。其父李德林,北齊時曾參預修撰國史,完成紀、傳27卷。隋代開皇初年,奉詔續撰,增為38卷。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百藥拜中書舍人,又受詔撰《齊書》。他根據父親的舊稿,雜采他書,擴充改寫為50卷,貞觀十年成書,加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
《北齊書》原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全書共50卷,包括本紀、列傳42卷。至北宋時,該書已有殘缺,今本隻有18卷是李氏原書,其餘是後人用《北史》、高峻《小史》補足的。
該書的一大特點是口語的運用,由此而保存了不少當時的口語。比如卷二十三寫魏愷被調任青州長史,卻無論如何都不去,被人報入宮中,皇帝大怒,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明日將過,我自共語。”之所以如此運用口語,可能與李百藥利用了王劭所撰《齊誌》有關。
王劭是隋代史家,他曾撰《齊誌》,受到劉知幾的極口稱讚,可惜其書不傳。劉知幾稱讚王書的其中一點,就是它運用了“方言世語”,使敘述更真實、生動。李百藥正是因為采錄了部分《齊誌》原文,並受該書編撰及當時風氣影響,才多用口語的。
015《周書》為什麼文字古奧
《周書》是記述北朝北周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唐令狐德菜撰,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
令狐德菜(公元583~666年),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在唐初頗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任秘書丞,向唐高祖李淵提出:梁、陳和北齊還有記載保存,而由於隋末戰亂,北周、隋文獻多有遺缺。現在耳目所及,還能得到可以憑信的史料。唐因隋繼承北周曆數,唐朝祖先建立功業都在北周時,因此令狐德櫫建議,修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之史。
高祖采納其意見,並給每一史都委派了主持人。時過數年,修史事業未能成就。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修撰五朝史,周史由令狐德菜等負責,貞觀十年成書,即《周書》。全書共50卷,包括紀8卷、列傳42卷。
此書僅記20餘年的曆史,有紀、傳而無表。不過,《周書》的史料頗有不足、失實之處,因此劉知幾稱其“多非實錄”(《史通·雜說》)。
《周書》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文字古奧。之所以如此,在於北周君主宇文泰覺得自己門望不如中原、文化不如江南,所以特別發展了一套製度與文化,突出表現就是官製用周朝時的官製,文字用先秦時期的文字,以示誇耀。因此,此書的文字像周朝的文告,非常深奧。
《周書》的列傳收人很多,近300人。這是因為隋、唐兩代與北周關係密切,這些人的子孫在唐代大多官居顯要,自然要讓祖宗名垂青史。正因如此,研究隋唐製度源流與人物家世,多要參考《周書》。
016《南史》《北史》,記述南北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
《南史》、《北史》是記述南北朝時期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均為唐李延壽撰。
李延壽(生卒不詳),字遐齡,出於隴西大姓,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陽)。父親李太師,熟悉前代舊事,認為南北朝互相隔絕,各朝史書詳於本國而略於他國,有褒貶不當和失實之處,因而有意按編年體記述南北朝史事,未成書而去世。
李延壽追承父誌,修成《南史》、《北史》。兩史條理分明,詳簡適宜,遠遠超過了舊史。李延壽還曾參與《晉書》和《五代史誌》(即《隋書》十誌)的修撰;又撰《太宗正典》,受到唐高宗的褒獎。去世時任符璽郎,並兼修國史。
《南史》、《北史》這兩部史書並非新撰,而是分別彙合、刪節南朝的四部史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及北朝的三部史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編成的。
《南史》共80卷,包含宋本紀3卷、齊本紀2卷、梁本紀3卷、陳本紀2卷,列傳70卷。該書記述從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共170年的史事。
《北史》成書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共100卷,包含魏本紀5卷、齊本紀3卷、周本紀2卷、隋本紀2卷,列傳88卷。該書記述從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至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北朝北魏、北齊(包括東魏)、北周(包括西魏)和隋四代233年的史事。
《南北史》簡化了南北朝的七種舊史,把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使史事更加有條理,兩史配合也較好。此外,新增《賊臣傳》(貶侯景),這是前史所無,屬於創製。
017唐初名臣監修的《隋書》有什麼特點
《隋書》是記述隋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共85卷,包括帝紀5卷,誌30卷,列傳50卷。紀、傳主要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共38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