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的署名有兩種情況,一是全書署“魏征等撰”;一是把紀、傳和誌分開,紀、傳體魏征撰,誌體長孫無忌撰。魏氏和長孫氏都是位在宰輔的唐初名臣,其實他們隻是監修者(魏征寫了一些序論),編撰者為顏師古、孔穎達、李淳風等。
《隋書》的誌原本叫《五代史誌》,單獨成書,後來編入《隋書》。因此,《隋書》的誌雖然比帝紀、列傳卷數要少,篇幅則不相上下。
《隋書》的十誌(禮儀、音樂、律曆、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內容豐富。比如,天文、律曆二誌記載魏晉以來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著名天文學家、曆法學家的成就和流派,並作了比較和評論。祖衝之對圓周率的研究,張子信和劉焯關於“日行盈縮”的探討,以及漢魏以來曆代度量衡變遷的情況,誌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又如《經籍誌》,概括自漢至隋600年來書籍的情況,敘學術源流,考書籍存亡,是《漢書·藝文誌》以來對中國古代書籍的第二次總結,提供了一部非常重要的書目,在學術文化史上貢獻突出。
018《舊唐書》,最早記錄唐代曆史的史籍
《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係統記錄唐代曆史的一部史籍。本來稱《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
全書200卷,包括帝紀20卷,誌30卷,列傳150卷。五代後晉時,劉晌、張昭遠等撰。記載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290年的曆史。
基本上,《舊唐書》隻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關文獻,照抄國史、實錄及唐末文書檔案,許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樣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艚年補錄》、《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因此《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
但《舊唐書》出於多人之手,全書比較粗糙,多有缺失,諸如:前半部分頗為詳明,後半部分則或繁瑣冗雜,或缺漏較多;列傳有重複,前後表、疏也有重出的,等等。因此,在北宋《新唐書》修成刊行以後,該書受到冷遇。
019《新唐書》比之《舊唐書》有什麼優缺點
《新唐書》由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為宋代官修唐史。它修成於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前後共曆達17年。其中宋祁(公元998~1061年)始終參與其事,撰成列傳150卷;歐陽修在設立唐書局10年後奉命參加,負責編修紀、誌與表,並審定全書。全書225卷,包括紀10卷、誌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
相比《舊唐書》,《新唐書》有很多優點。比如編者很重視誌,新增了《舊唐書》所沒有的《儀衛誌》、《選舉誌》和《兵誌》等,分記軍事製度、學校科舉和官吏銓選、儀仗服飾等。其中,《兵誌》屬《新唐書》首創;《食貨誌》、《地理誌》等都比前書係統、詳實;《天文誌》、《曆誌》、《藝文誌》則在篇幅上超過了以往。
《新唐書》的“宰相”、“方鎮”諸表,也給讀者認識唐朝宰相族係(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鎮勢力的消長,提供了一條線索,結束了《史記》、《漢書》以後正史無表的情況。
另外,編修者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無論文筆、態度都十分謹嚴。由於有眾多過人之處,書修成後,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說:“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自然,《新唐書》也有其不足,比如編者對隋末、唐末農民起義大加撻伐,如稱黃巢為“逆臣”;評述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時,用語更是惡毒,如“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不一而足。其觀念之正統,遠過《舊唐書》。其他如排斥佛教、過度刪減《舊唐書》史料等,都是該書的遺憾之處。
雖是如此,《新唐書》曆宋、元、明至清初一直占有正統地位,刊行版本亦多於《舊唐書》。後世對《新唐書》進行糾謬、辨證的著作也有很多,如吳縝的《新唐書糾謬》,王若虛的《新唐書辨》,羅振常的《南監本新唐書斟義》等。
020《舊五代史》有什麼樣的曆史價值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記述五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北宋薛居正等撰。後人為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
全書共150卷。含本紀61卷,列傳77卷,誌12卷,以五代斷代為書。有《梁書》24卷,《唐書》50卷,《晉書》24卷,《漢書》11卷,《周書》22卷,誌12卷。少數民族如契丹、吐蕃、回鶻、黨項等則寫入《世襲列傳》、《僭偽列傳》、《外國列傳》。
該書以範質《五代通錄》作底本,並參考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各朝實錄,至公元974年成書,前後隻用了一年。正因為成書太快,因而來不及對史料加以慎重的鑒別,有的照抄五代時期的實錄,以至把當時人明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實和溢美人物的不實之詞錄入書中。
但是從史料角度說,《舊五代史》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尤其經過長期南北分裂混亂,許多五代時期的“實錄”和其他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這部近乎“實錄”壓縮本的史書,價值就更高了。
《舊五代史》修成後約80年,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麵世,舊史讀者日漸減少;金代立《新五代史》於學官後,該書漸廢。至明初隻有內府才有傳本,《永樂大典》和《大事記續編》曾大量地引用該書。清初已不見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