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新五代史》,宋代唯一一部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是宋代唯一一部私修正史,原名《五代史記》,為與薛居正撰《五代史》相區別,故稱《新五代史》。由北宋歐陽修編撰。
《新五代史》共74卷,包括紀12卷、傳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材料多從薛居正《五代史》,加以刪削,並兼采小說、筆記資料,補充了薛史之缺。體例上,薛居正之書係五代分敘,該書則將五代融而為一。傳都用類傳,有家人、死節、死事、一行、唐六臣、義兒、伶官、雜傳等傳目,多為新創。
編撰此書的目的,歐陽修以為五代時期是“自古未之有”之亂世,因此他仿照《春秋》“因亂世而立法”,作史以匡正世風人心。
《新五代史》的編撰比《舊五代史》的成書晚了60多年,這使它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史料。和《舊五代史》相比,《新五代史》的特點是比較明顯的。
《舊五代史》將五代分別敘述,《新五代史》將五代融而為一。《新五代史》最有特色的是列傳,它采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內寓特定含義,用以貫徹作者的“褒貶”義例。譬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曆事幾朝的則列《雜傳》。又如根據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等,頭等的進《死節傳》,次等的入《死事傳》。
作者認為五代是個名分綱常顛倒的亂世,其典章製度一無可取,所以將《舊五代史》的“誌”改為了“考”,隻有《司天考》、《職方考》,分別相當於《舊五代史》的《天文誌》、《郡縣誌》。
《新五代史》的世家及世家年譜,大致相當於《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偽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十國。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顯然勝於舊史。《四夷附錄》相當於舊史的《外國列傳》。
歐陽修還恢複設表,《史記》創立十表,以後隻有班固采用,歐陽修加以恢複。其本紀連敘五代,詔令全刪去,事跡簡淨。
歐史的“春秋筆法”旨在維護君臣、父子的封建秩序,有些評價未免失當,史料的主觀取舍則有玷史筆。因此,這一點受到了後代許多史家的批評。
022《宋史》,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
《宋史》是記述宋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它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496卷。作者署名脫脫。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於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過兩年半時問,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便匆匆成書。
《宋史》卷帙浩繁,是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它向來被批評為繁蕪雜亂,但又有許多漏略,大體上是北宋詳而南宋略。不過,史家認為繁蕪固是不足,但對保存史料卻是長處。此外,《宋史》誌和表的參考價值較高。列傳裏又有《忠義傳》,在《儒林傳》外又有《道學傳》,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曆史特點。
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散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係統的一部書。
趣味鏈接:《宋史》四弊
《宋史》成書倉促,缺陷十分明顯。清代史學大家錢大昕曾指出《宋史》有四弊:
一是南渡諸傳不備。總體來說,南宋七朝略於北宋九朝,而南宋寧宗以後的後四朝又不如前三朝之詳;具體而言,南宋文壇作者如林,但《文苑傳》掛漏甚多,甚至宋詞豪放派三大家之一的劉克莊竟未能列傳。
二是重複列傳,如程孟師已見列傳第九十,而《循吏傳》又將其列入;李熙靜已見列傳第百十六,而第二百十二《忠義附傳》又有李熙靖,“靜”“靖”同音,實為一人。
三是編次失當,如不同時代人同列一傳,時代不同的人前後顛倒等。
四是褒貶不可信。諸如把變法的呂惠卿列入《奸臣傳》,而漢奸史彌遠卻未人《奸臣傳》;對王安石變法持否定態度,對新黨動輒嘲弄,等等。
023《遼史》、《金史》有什麼獨特之處
《遼史》、《金史》是分別記述遼、金兩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兩書署名作者均為元丞相脫脫,實則以翰林學士歐陽玄等人出力居多。
《遼史》全書116卷,包括紀30卷、誌32卷、表8卷、列傳45卷。本書係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曆史,並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後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
但《遼史》記錄簡略,篇幅很不相稱。此外,往往同一事實分見於紀、誌、表、傳,重複甚多;前人譏諷《遼史》編撰為“縱橫舞劍”,即指此類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