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史學·典藉(5)(2 / 3)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史事的貫通、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雖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讀者並不感到冗長而生厭。

趣味鏈接:《明史稿》為何又有“萬氏”、“王氏”之分?

《明史稿》是記述明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明史》即由此脫胎而來。曆史上的《明史稿》又有“萬氏”和“王氏”之分。

“萬氏”指萬斯同(公元1638~1702年),清代史學家。由於是明朝遺民,萬斯同以布衣參與《明史》修撰,不署銜、不受俸。修撰之初,他就受監修徐文元之邀住在其家,發凡起例,擬類分題,分工編寫。後又住王鴻緒家。稿成之後,他又先後予以審定,稱“萬氏《明史稿》”,但未進呈。後卒於王鴻緒家。

萬斯同去逝後,王鴻緒對“萬氏《明史稿》”略加改動,先後進呈。全書共310卷,包括本紀19卷、誌77卷、表9卷、列傳205卷,此即“王氏《明史稿》”。後來,王氏子孫私刻此書,書名為《橫雲山人史稿》。

雍正、乾隆年間,清廷重開史局,以大學士張廷玉等為總裁,續修《明史》,於雍正十三年(公元1723年)成書,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刻印。這部《明史》就是現在的通行本《明史》,而它的基礎是“萬氏”《明史稿》。

026《清史稿》為什麼未被列入正史

《清史稿》是記述清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民國趙爾巽主編。這部書未被列入正史,原因在於它是初稿(所以叫《清史稿》),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但後來由於並無定本,也無新修權威清史麵世,故也有人把它與二十四部正史合在一起,稱“二十五史”。

《清史稿》修於民國年間。1914年起修,1927年修成,1928年刊印。共印1100部,其中700部存北京,稱“關內本”;另400部存東北,稱“關外本”。現在的標點本就是用“關外本”為底本刊行的。

《清史稿》共529卷,包括本紀25卷,共12類;誌135卷,共16類;交通、邦交二誌為前史所無;表53卷,共10類;列傳316卷,疇人、藩部、屬國三傳為新建。

該書詳細敘述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典章製度,是一部比較重要的大型清史著作。但又存在許多謬誤和缺陷:編撰者多係清朝遺老,其書一味頌揚清“德”,敵視晚清革命,疏略亦多,致使該書價值有所降低。

027《資治通鑒》,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花了整整十九年的精力,日夜操勞,奉敕編撰《資治通鑒》,旨在有助於國家政治,而將整個曆史作為借鑒。本書294卷,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記載了十六個朝代1326年的曆史事件。

該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分別是:《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卷》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漢紀》4卷、《後周紀》5卷。卷帙浩繁,規模空前。

《通鑒》由司馬光綜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

這部書選材廣泛,除了有依據的正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而且對史料的取舍非常嚴格,力求真實。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義處,均加考訂,並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