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後敘述史事,同時往往用追敘和結語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使人得到係統而明晰的印象。此書使編年體史書又一次為史家所重視,續書、仿作層出不窮。
敘事之外,《通鑒》還選錄了前人史論97篇,司馬光自己又撰寫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其政治、曆史觀點。
《通鑒》編成後,宋神宗十分看重,認為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特賜書名《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數不勝數。而對《資治通鑒》的稱譽,更是除《史記》之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之媲美了。
028《史通》,集唐以前史論之大成
《史通》是唐朝著名史學評論家劉知幾撰寫的一部係統性的史論專著。它兼有史學理論和史學批評兩方麵內容,是集唐以前史論之大成的宏偉巨著。
劉知幾(公元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生於唐代名門,父兄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時的官僚。家學淵源,博覽群書,但他仕途頗不得意,於是私家撰寫《史通》來闡述他的思想和主張,到公元710年完成。
《史通》全書共分為20卷,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各為10卷。內篇有39篇,外篇有13篇,合計52篇。內篇為全書的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製度、史籍源流並雜評史家得失。
《史通》在我國史學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曆述了中國史館的起源及變遷,列舉曆代官修和私撰的各種史書,以及各家史書的體裁,加以評論,形成了唐以前史學史的規模,為我國史學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還對曆史編纂學提出了一些可貴的見解。《史通》主張刪除天文、藝文、五行三種,而增加都邑、方物、氏族等誌。在編纂方法方麵,指出敘事是撰史的重要手法,而敘事最避忌繁蕪,提出使用“當世口語”撰史。
此外,劉知幾指出對史料需加以選擇和鑒別。這些主張都有很大借鑒價值。
《史通》著成之後,受到人們的重視,給予高度評價。如曾與劉知幾合作修纂《武後實錄》的徐堅就認為曆史研究者應該將此書置於座右。不過,此書的某些評論也有過激之處。
029《通典》,我國第一部典章製度專史
《通典》是我國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製度專史。編者為唐代杜佑。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出生於名門大族,文化修養深厚,青年步入仕途,40歲以後任嶺南、淮南等地的長官,近70歲時任宰相。多年的從政經曆使杜佑既能以史學家的眼光把握現實問題,又能以政治家的見識撰寫曆史著作。他於大曆初年(約公元766年)開始撰寫《通典》,至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上表進書,曆時三十六年。
《通典》全書200卷,內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典,每典各冠總論,下係子目,共計1584條,正文約170萬字。記述了中國唐代天寶以前曆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製度及地誌、民族。
《通典》取材十分廣泛,凡群經、諸史、地誌,漢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國史、實錄、檔案、詔誥文書、政令法規、大事記、《大唐開元禮》及私家著述等,博采眾收。材料皆以時間為序分類編撰。全書通記曆代典章製度建置沿革史,各典於曆代製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並引前人議論,參以己見,見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