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史學·典藉(6)(1 / 3)

《通典》亦有其不足,比如僅《禮典》就有100卷,占了全書的一半,而兵、刑部分卻沒有記載軍事製度的發展變遷。如此,不免給人以全局失衡之感。但從總體看,《通典》編排得還是整齊有序,條理井然,很便於讀者查閱。

《通典》在曆史編纂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製度專史的開創之作。杜佑“統前史之書誌,而撰述取法乎《官禮》”,創造性地撰成綜合性製度通史,在中國史學發展上樹立了一座裏程碑。後世所謂“三通”、“九通”、“十通”,都與《通典》有關。清代乾隆皇帝把《通典》視為“恢恢乎經國之良模”。其影響之大,可以想見。

030《唐會要》,現存最早的會要體史書

《唐會要》是記載唐代典章製度的專書,是現存最早的會要體史書。宋人王溥撰。

王溥(公元922~982年),字齊物,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後周宰相,宋初罷相,遷官至太子太師。書成於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唐會要》共100卷,分帝係、禮、宮殿、輿服、樂、學校、刑、曆象、封建、佛道、官製、食貨、四裔13類,下又細分514目,另在不少條目下有雜錄,將與該條有關聯又不便另立條目的史事列入。書中所記史事有不少為兩《唐書》和《通典》所無。唐起居注、實錄已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所以彌足珍貴。

《唐會要》所記,以宣宗前的內容較豐富,宣宗以後因編者無所因循,加以唐末曆史資料散佚,故所述較為簡略。

031《通誌》是怎樣的一部通史

《通誌》是記載曆代史料的通史,南宋鄭樵撰。

鄭樵(公元1103~1162年),字漁仲,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從十六歲開始謝絕人事,閉門讀書,深居夾漈山講學三十年,人稱為夾漈先生。鄭樵出身貧寒,卻靠艱苦自學,成為罕見的史學家,花費了數十年心血成就了一部包羅各代曆史的《通誌》。

《通誌》全書共200卷,有帝紀18卷、皇後列傳2卷、年譜4卷、略51卷、列傳125卷。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禮、樂、刑、政至唐)。

《通誌》的體例和編纂方法,在我國史學發展史上有過一定的影響。清乾隆年問所修的《續通誌》和《清朝通誌》,就是根據《通誌》的體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體例上也吸取了《通誌》的成果。

“總序”和“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鄭樵在“總序”和“二十略”中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提出了一些超越一般史家水平的卓越見解。這二十略有些是鄭樵獨創的,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由於鄭樵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通誌》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它仍然沒有突破正統的舊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訂方麵,也難免有主觀片麵的臆斷。還有其立場觀點上的問題,對農民起義持批判態度。此外,鄭樵還存在著地理史觀、宿命論以及複古主義思想等。

032《文獻通考》是怎樣一部典誌體史書

《文獻通考》是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典章製度的典誌體史書,簡稱《通考》,元人馬端臨撰。

馬端臨(約公元1254~1323年),字貴與,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南宋右相馬廷鸞之子。以蔭補承事郎,宋亡,隱居不仕,據說,其從34歲左右開始編纂《文獻通考》,以20餘年精力著成。《文獻通考》可補唐杜佑《通典》之不足。

該書的資料主要來源於經史、曆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即“文”),和臣僚的奏疏、諸儒的評論以及名流的燕談、稗官的記錄(即“獻”),並通過這些材料,對各項典章製度進行原始要終、融會貫通,故名《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共348卷,24門(有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等19門,又加入了《通典》所沒有的經籍、帝係、封建、象緯、物異等5門)。

自《經籍》至《物異》等5門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門均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書的內容起自上古,終於南宋寧宗嘉定年間。就其體例與內容來看,實為《通典》的擴大與續作,這是本書的第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