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為基礎,並進行適當補充。中唐以後則是馬端臨廣收博采的結果,尤其是宋代部分,當時《宋史》尚未成書,而馬氏所見到的宋代史料最豐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為《宋史》所無者。取材廣博,網羅宏富,可以說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
此外,《通典》以《食貨》為首,說明杜佑對國家經濟的重視;鄭樵《通誌》移之於《選舉》、《刑法》之後;而馬端臨更將之列於全書之首,且增加為8門之多,可知馬氏對經濟的重視更超過杜氏、鄭氏。
《通典》、《通誌》和《文獻通考》三書都以貫通古今為主旨,又都以“通”字為書名,故後人合稱之為“三通”。
033《冊府元龜》是怎樣的一部史學類書
《冊府元龜》是史學類書,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王欽若等編修,成書於大中祥府六年(公元1013年)。書名為宋真宗趙恒詔題,“冊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家大事;書名之意,即指此書可作帝王治國理政的借鑒。
該書曆八年而成,取材十分嚴格,均以正史為主(間及經書、子書),小說、雜書一律不收:類目以人物、事類為中心,不及其餘。體例以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3l部,1104門。門有小序,述其宗旨。
由於該書征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唐朝、五代實錄史料極其豐富,是《冊府元龜》的精華所在,不少史料為該書所僅見,即使與正史重複者,也有校勘價值。其中收集的大量的《舊唐書》史料,由於《舊唐書》失佚已久,要複原此書,必須大量引用《冊府元龜》。
034《明儒學案》,中國第一部學術史專著
《明儒學案》是中國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史專著,它係統記載、總結論述了明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學史、學術史的專著。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編纂。
全書共62卷,於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成書。全書一共記載了明代的210位學者。“明儒”是指明朝的讀書人,“學案”的“學”指學術、流派,而“案”則謂考察、按據。
首列《師說》一篇,作為全書總綱;以下略按時代先後和學術流別,以及各家治學宗旨分類,共列祟仁、白沙、河東、三原、姚江、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止修、泰州、擴泉、諸儒、東林、蕺山17個學案。
每個學案前麵為案序,略述該學派師承淵源、主要代表人物、學術宗旨等內容;其次是學者小傳,首列學派創始人作為案主,然後按照師承或地域列本派學者個案;小傳之後摘錄傳主的主要學術著作或言論之精華,編成《語錄》,間或撰有案語加以評論,力求全麵客觀地反映出每個學案的學術風貌。
《明儒學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學術史著作,開創了史學上的學案體史書體裁,適應了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學術思想繁榮的需要。
《明儒學案》中未為李贄立案,對顏鈞、何心隱隻在《泰州學案》敘論中提到,也不免偏見。
035《華陽國誌》,地方誌中最值得稱道的一部
《華陽國誌》又名《華陽國記》,是東晉人常璩在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到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所著,它記載了巴蜀地區的曆史、地理、人物等諸多情況,它是古代地方性史地書中較為完整的一部,向來受人稱道。
常璩,字道將,生卒年不詳,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東南)人,曾在十六國中的成漢政權擔任散騎常侍,掌管文書。東晉大將軍桓溫滅成漢後,常璩被桓溫任命為參軍,後隨桓溫一起到了建康。
常璩之所以寫下《華陽國誌》,一方麵是因為心懷故土,一方麵也是為了保存蜀地文化。在編撰體係上,《華陽國誌》自成體係,它把東晉初年以前的梁、益、寧三州的曆史麵貌、政治變遷、不同時期的人物傳記,由遠及近、由廣而微地編撰成一書,是一部地方史的傑作。
《華陽國誌》對西南30多個少數民族和部落的名稱、分布進行了詳細記述,特別是一些部落的曆史、傳說、風俗、與漢族皇朝關係的記載,為研究民族的起源、遷徙曆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