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國粹·技藝(1)(1 / 3)

琴棋書畫

001“八音”是指哪八類樂器

我國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八十多種樂器。古人將這些樂器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八類,它們是金、石、土、革、弦、木、匏、竹。這就是所謂的“八音”。所以說,“八音”是我國古代的樂器分類法,也是對樂器的統稱。

金是指青銅鑄造的編鍾;石是用堅硬的石塊製成的磬等打擊樂器;土是指用粘土製成的塤;革是指用皮革製成的鼓;弦是用木料及纖維材料製成的彈撥樂器;木是用木料製作的板等打擊樂器;匏是用竹管和簧片製作的笙等吹奏樂器;竹是用竹管製作的笛等吹奏樂器。

趣味鏈接:何謂“五音”?

五音又稱五聲,是最古的音階。《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相當於現在簡譜的12356。

002“八佾”,為天子跳舞的隊列

所謂“佾”,就是跳舞時的隊列,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人數,如其佾數。

另有一種說法稱:“每佾八人。”現在沒有定論哪種說法更為準確。《論語》中孔子說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身為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認為是不能容忍的事。

003“十二律”是怎樣的一種律製

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製。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

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各律稱“律”,偶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黃鍾,而中國曆法最基本的則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黃鍾對應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004古代音樂都用“工尺譜”記譜嗎

所謂工尺譜,它是一種以音高符號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種記譜形式。在古代詞、曲、戲曲等音樂都是用工尺譜記譜的。

工尺譜最晚於晚唐五代產生。其音高符號屬於首調唱名法(當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它的調號以上字調(降B)、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降E)、六字調(F)、五字調(正宮調G)、乙字調(A)等為標記,其中以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乙字調最常用。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一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一般是l/4的節奏;一板一眼就是一個板與一個眼合成2,4的節拍;一板三眼就是一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隻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隆、嘉慶年間發展到極至,出現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

005古琴,我國最古老的彈拔樂器

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3000多年的曆史,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樂器。

古琴充滿著傳奇的象征色彩: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個徽位,代表一年的12個月及閏月。琴麵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征地,為天圓地方。有西方音樂人評價:這個樂器的構造,是依據中國天與地之間關係的觀念而設計的,使人聯想到傳說中隻有天上神仙才能聽得到的音樂。

在我國關於琴的漫長的發展曆史中,產生了嚴密的製琴工藝和眾多的造琴名家。南朝梁代丘明(494~590)傳譜的《碣石調幽蘭》為現存最早的琴曲譜。明代朱權(1378~1448)編訂的《神奇秘譜》為現在最早的琴曲譜集。

趣味鏈接:碗琴

碗琴是選瓷工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瓷業工人在敲擊瓷碗時,偶然發現有些碗能敲出近似音階的聲音,因此創造了碗琴。

大湯碗深沉莊重,用作低音,號碗清脆明亮,用作中音及次高音,小酒杯之類聲音尖細,用作高音。碗琴包含變音,可以定調,還可以通過向碗裏倒水的多少來定音。碗琴能演奏獨奏、伴奏等各種風格的音樂,最擅長的是演奏歡快跳躍的彈撥樂曲。

碗琴雖然隻有幾十年的曆史,但它在器樂大家庭中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

006編鍾,我國古代的槌擊樂器

編鍾,就是將多個鍾按音程高低懸在架子上編成一組,它是我國古代的槌擊樂器。

早期的編鍾是用泥土燒製的,是陶鍾。夏商之際開始出現了用青銅製造的編鍾。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了一套編鍾,全用青銅鑄造,共65件,總重量達5000多斤,編鍾分三排懸掛在鍾架上,每件銅鍾都能敲出兩個樂音。

整個編鍾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屬同一音列,音域寬廣,包含5個8度,比鋼琴僅兩端各少一組音域。在中心的三個八度範圍內,有著完整的半音階。不但可以“旋宮轉調”,甚至可以演奏現代和聲與複調手法的多聲部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