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曾侯乙編鍾每件都有關於樂律的銘文,共2800餘字,記錄著許多音樂術語,在科學概念上表現出相當精確的程度。
這套編鍾的鑄成,顯示了我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學達到的高度,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007箏,一種拔弦樂器
箏為中國撥弦樂器。東漢劉熙《釋名》說:“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可見箏是以音響效果命名的樂器。其形製為扁長方形,底板平直,上開設兩個出音孔;麵板為弧形,上麵排列著數量不等的琴弦,每根弦都用一個柱碼支起。整個箏體即是一個共鳴箱。其發音渾厚明亮,音韻優美華麗。演奏時將其放置於支架上,左手撫弦,右手彈奏發音。
箏最早見於《史記·李斯列傳》的諫逐客書一文。說明春秋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國(今陝西省),故有秦箏之稱。有人認為箏起源於一種名為築的擊弦樂器,後又受到瑟的影響。箏在漢、晉以前為12弦,唐以後為13弦,明清以來為15弦和16弦,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增至18弦、21弦、25弦,音域達四個八度。箏弦也由傳統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並試製出利用機械變音裝置進行快速轉調的變調箏。
箏的演奏技法非常豐富,右手主要有托、劈、勾、剔、摘、撮、搖等;左手主要有吟、顫、揉、按、滑、泛等。箏既常用於合奏、重奏和伴奏,也是非常優秀的獨奏樂器。由於廣泛流傳於民間,箏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以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為特色的地方流派,並造就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和樂曲。
008琵琶是波斯傳入我國的樂器
琵琶二字本為中國古代摹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右手向前彈出曰琵,向後彈進曰琶。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成為直項圓形琵琶、曲項梨形琵琶及五弦琵琶等樂器的統稱。唐代以後,作為獨立樂器名詞專指曲項梨形琵琶。
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隨著與西域的文化交流,琵琶由波斯經新疆傳入我國。當時它有4弦4柱(隻有相位,沒有品位),橫抱,用撥子彈奏。
唐以後,從樂器製作到演奏技法,借鑒了中國阮的一些特點,如將品位增至14柱;改撥彈為手彈;改橫彈為豎彈,使其在逐步中國化的同時,大大豐富了表現力,除了擔任唐代歌舞大曲的領奏、伴奏外,獨奏藝術得到迅猛發展。載入史冊的琵琶專家人數眾多。曆代詩詞與文獻對琵琶演奏與作品也多有涉及。
琵琶流派眾多、曲目豐富。華秋蘋(1784~1859)於19世紀初采集編訂的《琵琶譜》是刊行於世的第一部琵琶譜集。
趣味鏈接:“琵琶聖手”雷海青
雷海青是唐玄宗時著名的宮廷樂師,善於彈琵琶,很受唐玄宗器重。
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入長安,唐玄宗西去四川,數百名梨園弟子都成了安祿山的俘虜,雷海青也在其中。
一天,安祿山在長安西內苑重天門北凝碧池舉行大宴,命梨園弟子奏曲作樂。雷海青不願為叛軍演奏,稱病不去,被安祿山派人強押到場。
在宴會間,這些梨園弟子相對而泣,曲不成調。這一哭激怒了安祿山,便道:“再有淚者當斬!”雷海青性烈如火,當下忍耐不住,對著安祿山。高舉琵琶奮力往地上一摔,琵琶被摔得粉碎,然後麵西放聲大哭。安祿山暴跳如雷,下令將雷海青在試馬殿前肢解示眾。
在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賜封死難大臣,其中就有這位忠貞的樂師——雷海青。
009古今的簫有何區別
“簫”是指一種編管樂器,又名洞簫,以竹製成。簫有著悠久的曆史。《風俗通》說:“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說明那時的簫並不是單管,而是由許多長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製很像飛鳥張開的翅膀。
今日橫吹的單管簫,古代叫“笛”,又叫‘羌笛”。這種樂器,大約在漢武帝時才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最初,它隻有四個按孔,西漢音樂家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在背麵加一孔。西晉樂工列和在公元247年左右所演奏的簫,已有6個按孔,與今天的簫很接近。
簫大多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厘米左右。其品種很多,其中產於黔東玉屏縣的玉屏簫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明清兩代曾作為朝廷貢品,有“貢簫”之稱。
010瑟,我國原始的絲弦樂器
瑟是我國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多用整木製成,麵稍隆起,體中空,下嵌底板。多為25弦,也有23弦或24弦的。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用以調節弦長,確定音高。
瑟這個名稱最早見於《詩經》,《詩經》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記載。可見,早在西周時期,瑟就已經出現了。
據有關文獻記載,古代宴享儀禮活動中,常用瑟伴奏歌唱。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瑟是相和歌與清商樂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宋末元初的熊朋來(1246~1323)曾編著6卷本《瑟譜》,包括介紹瑟的形製及演奏方法、舊譜12首和他所創新譜20首。從中可知當時的瑟張弦25根,按12律呂半音排列,指法有擘、托、抹、勾等8種,用拇、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弦演奏。從古代有關詩文的記述推斷,瑟似乎宜於表現悲哀幽怨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