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國粹·技藝(1)(3 / 3)

011雅樂與俗樂有何不同

雅樂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享時所用的正統音樂。相傳孔子聽了盡善盡美的雅樂《大韶》後,竟至“三月不知肉味”。

雅樂最早出現在周公時期,是為鞏固統治所製訂的一套禮樂製度。西周雅樂有“六代之樂”,歌頌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有“詩樂”,即後來《詩經》中“風”、“雅”、“頌”的內容;有“四夷之樂”及敬神禮鬼的宗教性樂舞。雅樂的應用有嚴格的等級區別。王的樂隊排四麵,諸侯的排三麵,卿、大夫的排兩麵,士隻排一麵。

雅樂的演奏樂器由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材料製成,主要是編鍾和編磬。

俗樂,是指在民間流行的音樂。《詩經》十五國風中的鄭風與衛風,也即鄭國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屬於俗樂。

由於俗樂曆來受到儒家的排斥,因此自戰國時代起,雅樂和俗樂就成了曆代音樂的兩大壁壘。但在隋、唐以前,還沒有明確區分雅樂和俗樂,宮廷宴會時二者都可采用。隋文帝時音樂分雅、俗二部。唐玄宗時設左右教坊,選樂工演奏俗樂,教法取自梨園,稱為皇帝梨園弟子,於是俗樂達到極盛。俗樂在曆史上先後被稱為“清樂”和“燕樂”。

012《樂律全書》,一部古代的音樂理論文獻巨著

朱載堉(公元1536~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又號狂生。他是明太祖第九代孫。嘉靖年間,朱載堉的父親因皇族內訌獲罪,朱載堉也被削奪了世子冠帶。對這場變故,朱載堉“築土室於宮門外,席槁獨處者十九年”。19年裏,朱載堉潛心於天文、曆算、樂律和音樂藝術的研究。

公元1606年,朱載堉將自己的13種著作編纂成音樂理論文獻巨著《樂律全書》,獻給皇帝。這些著作涉及聲律、音樂、舞蹈、曆算等多種學科。而其中價值最大的則是十二平均律的創建。

013《霓裳羽衣曲》,唐朝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一個帶有宗教意識的、表現仙女姿態的藝術珍品。《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作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

此曲約成於公元718年至公元720年間,關於它的來曆,則有三種說法:

一說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靈感所作。

第二種說法是說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的。

第三種說法認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見女兒山後悠然神往,回宮後根據幻想而作;年部分(歌和舞)則是他吸收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的音調而成。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分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

趣味鏈接:《霓裳羽衣曲》與楊貴妃

相傳當年,楊貴妃初次晉見唐玄宗時,玄宗便命奏《霓裳羽衣曲》。楊貴妃身體肥胖,人稱“肥婢”。據說有一次唐玄宗讀史書時,看到漢成帝專門為體態輕盈、可為掌上舞的趙飛燕造了七寶避風台,便對楊貴妃開玩笑說:“多麼大的風,也吹不動你。”楊貴妃隨即回答:“我的《霓裳》一舞,便可蓋過前人。”由此可見,楊貴妃表演這個舞蹈是十分出色的。

014《廣陵散》,古代的著名琴曲

《廣陵散》為古代著名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是以戰國時聶政刺韓王的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器樂敘事曲。東漢末至三國時已流行。三國末期,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權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為寄托。

今存見的曲譜最早為明代朱權所編《神奇秘譜》一書。全曲45段,即開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聲18段、亂聲10段、後序8段。每段皆有小標題,如“取韓”、“投劍”等。音樂特征與標題吻合,采用一種作為琴的調弦法的慢高調,即降低第二弦商音與第一弦宮音相同。雙弦彈奏低音,渾厚堅實、氣勢磅礴,有助於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

《廣陵散》樂曲曲體結構龐大,旋律豐富,曲調激昂悲壯而不失優美,表現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015《破陣樂》,唐代宮廷的樂舞大曲

《破陣樂》又名《七德舞》,原名《秦王破陣樂》,為中國唐代宮廷樂舞曲。最初用於宴饗,後用於祭祀,屬武舞類。

唐滅隋後,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此曲即為歌頌秦王李世民帶兵平叛將劉武周所編製。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稱帝,在宮中首演《秦王破陣樂》。後唐太宗親繪《破陣樂圖》,令太常編製音樂。

《破陣樂》的表演形式較多,有一百二十人的男子舞,有幾百人的女子舞,還有十幾人或四人表演的小型舞。其音樂以漢族清樂為基礎,吸收龜茲樂因素,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

016《陽關三疊》中“三疊”如何疊法

《陽關三疊》也是有名的古曲。明清時有不同傳譜,但都是配有歌詞的琴曲,可獨奏,亦可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