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的歌詞,就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抒寫離愁別緒很有典型意義,在唐代是一首“流行歌曲”。唐朝時被稱為《渭城曲》或《陽關曲》。而“三疊”是宋人提出的。
三疊如何疊法。後人記法各異。以蘇軾之說為例。是第一句唱一遍,後三句皆重複唱一遍,共七唱,極盡回腸蕩氣之能事。現在流行的《陽關三疊》琴曲,是清末《琴學入門》的傳譜。
017《陽春白雪》有哪兩種版本
《陽春白雪》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陽春白雪雖然被指高雅藝術,但不少資料對《陽春白雪》解題時,都稱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該曲曆來有“大陽春”和“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兩種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的樂譜;後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所傳。
“小陽春”全曲隻有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的樂曲。“起”部標題名為“獨占鼇頭”,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結構上的擴充和緊縮等民間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並以半輪、推拉等演奏技巧潤飾曲調,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
《八板》變體運用分割和倒裝、變化節奏等方法加以展開。並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合”部標題為“東皋鶴鳴”。再現了第二段,並在尾部作了擴充。通過慢起漸快的速度。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並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使全曲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趣味鏈接:師曠
師曠,字子野,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掌樂太師,他是個盲人,聽覺格外靈敏,辨音能力超出常人。當時太師的身份是下大夫,因此師曠不僅是音樂家,還要參與政治。他在重大典禮時負責率領樂師們奏樂、朗誦,碰到有重大的軍事行動,還要用音律來占卜吉凶。大概由於這方麵的原因,師曠成了傳奇色彩很濃的人物,幾乎被說成算命瞎子的祖師爺了。其實,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音樂上的貢獻。
師曠是一位傑出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演奏古琴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創作了以“曲高和寡”而著稱的《白雪》,以及《玄默》。此外,他對十二律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師曠以辨音精細稱於世。“師曠之聰”使得他不但精辨十二律,而且初步掌握了旋宮轉調的方法。
師曠在音樂理論上是個堅持禮樂正流的保守派。他反對新聲淫風,其“好樂無荒”的思想,對孔子“《關雎》樂而不淫”思想有過影響。可以說師曠的音樂思想,是後來儒家禮樂理論的先驅。
018《胡笳十八拍》是怎樣的一種樂曲
《胡笳十八拍》是古代樂曲。胡笳是一種吹奏樂器,漢代流傳於塞北和西域一帶,是漢、魏鼓吹樂中的主要樂器。
現存《胡笳十八拍》有琴曲與琴歌兩種。琴歌曲作者佚名,詞作者為詩人蔡琰,即蔡文姬。她是漢末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女兒,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可生活坎坷,曾被匈奴部將所虜,遂遠嫁匈奴,後被曹操贖了回來。
《胡笳十八拍》具有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抑的悲憤。這18段樂曲,音調哀婉淒楚。調式變化豐富,層次發展分明,表現了文姬既思念故土、又懷念幼子的痛苦情懷.真切感人,催人淚下。
該曲18段,每段歌詞8句、10句、12句不等,因此與之相配合的音樂也長短不一。每段音樂是完整獨立的,可以單獨或連接演唱。同時,全曲內在上和諧統一。清初《澄鑒堂琴譜》載有全曲。
019《十麵埋伏》,用音樂演繹楚漢相爭的史詩場麵
《十麵埋伏》為一琵琶獨奏曲,又名《淮陽平楚》。該曲以公元前202年我國曆史上楚漢相爭為題材,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表現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麵。
全曲時間約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其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曆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特定曆史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場麵,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攻擊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020圍棋是怎麼起源的
圍棋是我國傳統棋藝之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
圍棋在我國起源很早,先秦史官編的《世本》說:“堯造圍棋”;晉張華《博物誌》說:“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堯、舜都是傳說中的人物,這類記載並不可靠。迄今發現的有關圍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傳》中以圍棋來比喻衛國國政的記載,說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這說明當時圍棋已發展到一定階段。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不管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奕為尚。春秋戰國出現了像“奕秋”這樣的圍棋高手,可謂圍棋的鼻祖。春秋時,圍棋理論逐漸形成,對於圍棋發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