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圍棋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麵,湧現出大批圍棋高手。由於社會賢達的喜愛和注意,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魏末晉初,興玄學,作為娛樂工具的圍棋也風靡一時,南北朝時圍棋在宮廷中受寵,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個圍棋高手。宋明帝在位時還給棋家設置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
唐時,圍棋有了空前發展,唐玄宗為棋手們設置了官階九品的“棋待製”,使棋手成為國家的高級文職官員,從而促使圍棋在更大更廣的範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南宋更是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係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
明朝,圍棋高手輩出,女棋手薛素素頗負盛名。清王朝的前期,也是中國圍棋高手輩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範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但是到了清道光年間,由於帝國主義入侵,清朝政府的腐敗,經濟文化衰退,圍棋的命運也日益艱難,這是圍棋史上最衰退的時期。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才得以恢複。
021象棋是怎麼起源的
象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它大約起源於商周時代,那時盛行著一種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棋子的名稱,有梟、盧、雉、犢、塞。塞有兩枚。梟為首,即主帥。
棋盤裏的河界,又名“楚河漢界”。這個名稱,可能是受到楚漢相爭、韓信作象棋的傳說的影響,由後人附加的。據傳說:韓信帶兵攻打趙、齊等國,一段時間打仗,一段時間休整,在休整時作象棋以教士兵。
唐代,象棋在我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了一些變革,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
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藥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和“象”。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現的宋代象棋實物,一副象棋正是32子,其中,將2枚,士4枚,象4枚,馬4枚,車4枚,炮4枚,卒10枚,雙方各16枚,棋正麵刻上楷體漢字,背麵刻有相應的圖案。元代象棋已演變為今天的黑卒紅兵製度。
到了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和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
現在,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菲律賓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
022五子棋是怎麼起源的
五子棋,亦稱“連五子”、“串珠”等,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期,比圍棋的曆史還要悠久。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
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亦有傳說。
在古代,五子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至於國人中有將五子棋稱為“連五子”、“串珠”,也許是源於史書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漢書》)。
023何謂碑、碣
古代人稱長方形的刻石為“碑”,稱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為“碣”。
秦始皇刻石紀功,樹碑立碣的風氣也由此盛行。東漢以後,碑碣漸多,有碑頌、碑記,又有墓碑,用以紀事頌德,碑的形製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的人用碑,五品以下的則用碣,但到得後來,碑碣也往往混用了。
碑的正麵謂“陽”,刻碑文;碑的反麵謂陰,刻題名;碑首稱“額”,題標題用;碑座稱“趺”,有龜趺、方趺等形式。碑碣上的文字,經常是有善書者乃至是書法名家題寫,而碑碣保存時間長久,往往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範本,比如《泰山刻石》、《龍門二十品》、《九成宮醴泉銘》、《顏勤禮碑》等皆是。
但書法經過工匠刻刀、再加上多年風雨剝蝕,在增加其刀筆之味、古樸之氣的同時,也讓後學者不易見到其原來的風貌。因此在學習碑碣書法的時候,要善於“透過刀鋒看筆鋒”。
024法帖,古人學習書法的範本
法帖指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片。
在紙張發明之前,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字,稱簡牘或簡書;書寫在絲織品上稱為帖。在造紙發明以後,凡書寫在紙或絲織品上篇幅較小的文字均稱之為帖。在唐代,由於帝王的喜愛,出現勾摹前人墨跡的集帖,到宋代又出現了彙集曆代名家書法墨跡,將其鐫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然後拓成墨本並裝裱成卷或冊的刻帖。刻帖既使古人的書法得以流傳,又是學習書法的範本,所以又稱為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