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國粹·技藝(2)(3 / 3)

明清之際,彙集前人書法墨跡,鐫刻法帖的規模越來越大。著名的法帖有《萬歲通天帖》、《淳化閣帖》、《絳帖》、《潭帖》、《大觀帖》、《寶晉齋法帖》、《真賞齋帖》、《停雲館帖》、《餘清齋帖》、《墨池堂選帖》、《快雪堂法書》、《式古堂法書》、《三希堂法帖》等。

025榜書有什麼特點

榜書也叫膀書,古名“署書”。原指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一類的大字,統稱為榜書,特別大的榜書字又稱為“擘窠書”。

據記載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是秦丞相李斯,而漢丞相蕭何則是第一位運用榜書藝術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榜書從讚頌帝王功德,裝飾皇家宮殿苑囿,發展到題寫重臣宅第、寺宇廟堂、要塞城樓、園林景觀、名山大川,最後進入尋常百姓家,商家則用以書寫招牌。

榜書的主要特點一是形體大,使人遠觀可見;二是易識,因而多用規矩的隸書、楷書、行書題寫,而很少用篆書或草書。

026“永”字有哪八法

“永字八法”為以“永”字的八種筆畫概括正楷用筆的一種方法。相傳為隋代智永所傳,一說為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

“永”字的八個筆畫是書法中的基本筆畫,分別是側、勒、努、超、策、掠、啄、磔。其法稱點為“側”,須側鋒峻落,勢足收鋒;橫畫為“勒”,須逆鋒落紙,緩去急回;直筆為“努”,須直中見曲,直而不僵;鉤為“耀”,須駐鋒突提,力透筆尖;提為“策”,須發筆用力,得力畫末;長撇為“掠”,須出鋒稍肥,送力穩到;短撇為“啄”,須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須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至末收鋒。因永字八法為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其作為書法的代稱。

027“顏筋柳骨”說的是誰

唐朝是中國書法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有唐一代近300年間,傑出的書法家輩出,楷書、草書、隸書、行書如林花璀璨、鮮豔奪目。

初唐書壇上唱主角的是歐(陽洵)、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名家。其後則以張旭的草書最為人稱道,再後,則以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最具特色。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因曾任平原太守,賜爵魯郡開國公,人稱為“顏平原”,亦稱“顏魯公”,是我國盛唐——中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

顏真卿一生曾與楊國忠、魚朝恩、元載、盧杞等奸相權臣進行不屈的鬥爭。安史之亂發生後,他又是叛亂與分裂的堅決反對者,作為國家重臣,他置生死於度外,竭盡全力平息叛亂,在他76歲時終於以身殉國。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師從張旭,作為集大成者,顏真卿熔鑄漢魏兩晉以來書法藝術的造型經驗,汲取了篆、隸、行、楷、草的字形構架、線條形式和用筆特點。他所開創的“蠶頭燕尾”筆法,點劃更顯得遒勁有力,故世稱“顏筋”。

在楷書造型上,顏真卿吸取篆隸特點,以篆隸入楷,正麵取勢,使左右豎劃略帶弧形,且橫輕豎重,使筆下的楷字具有立體感,這是不少書家的楷書不宜寫成大字,而顏真卿楷書寫成大字更妙的原因。

顏真卿的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的墨跡及碑刻拓本約有70餘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楷書有《多寶塔碑》、《大唐中興頌》、《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屬陝西)人。他是唐代繼顏真卿之後又一位楷書的集大成者,他的楷書,人稱“柳體”,曆來是學習楷書者必學的重要書體,而且往往是楷書入門必學的範本。柳公權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028鍾繇創製了楷書

鍾繇(公元15l~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官至太傅,世稱“鍾太傅”。三國魏書法家。

鍾繇的書法師承曹喜、蔡邕、劉德升等名家,博采眾長,善寫各體書。相傳鍾繇為了練字,曾十六年足不出戶。睡在床上,也會情不自禁地以指劃被,以至把被子都劃穿了。

據說楷書就是鍾繇最初衍化而來的,後以其正楷書法享譽一時。鍾繇所處的正是隸楷錯變的時代,因此在他的真書中也帶有濃厚的隸意。他的小楷體勢微扁,行間茂密,點畫厚重,筆法清勁,醇古簡靜,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味。

鍾繇傳世書作真跡已無存。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等都出於後人臨摹。

029王羲之因何被譽為“書聖”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因做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或“王會稽”。

王羲之初學書法時,拜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為師,後來見識漸長,又博采眾家,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並遍學李斯、蔡邕、張旭等人的篆、隸書體,終於推陳出新,自成一家。他的行書和草書寫得姿媚瀟灑,一改漢魏以來質樸厚重的書風。很受時人喜愛。

唐太宗曾尊王羲之為“書聖”,對他的書法極為喜愛,盛讚王羲之的書法“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還借帝王之尊,廣泛搜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並請名家臨摹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