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王羲之的真跡雖難尋覓,但傳世的摹本和刻本卻為數不少,如今草書《十七貼》,行書《快雪時晴貼》、《蘭亭序》,楷書《黃庭經》、《曹娥碑》,都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珍品。後代書法評論家認為,王羲之的各種書體中,以行書最好,筆跡遒潤,天資自然,繼鍾繇之後,臻於頂峰,草書雖圓豐妍美,卻缺乏神氣。
王羲之字寫得好,對書法理論也很有見地。他提出,書法創作一定要經過充分的醞釀構思,做到“意在筆前”。王羲之的藝術理論和實踐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堅實基礎,成為後世書法家學習的榜樣。但效法失當,不得右軍神韻,徒然講求形態的姿媚,成為一種“館閣體”,就會流於唐代韓愈所批評的“俗書”。
王羲之作為一代書法大家。其藝術特點是非常突出的。他博采諸家之長,草、隸、八分、飛白、章、行諸體皆精,尤其以行楷見長。
王羲之的書風嫵媚多姿,頗具神韻美。其落筆之字氣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難怪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推崇備至。在王羲之的字中,古樸、瀟灑、妍美三者相結合,又各具所長。
030張旭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張旭,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曾官金吾長史(一說右率府長史),人稱張長史。
在書法上,張旭尤擅長於草書。他的草書連綿回繞,起伏跌宕。所謂“張妙於肥”是說他的草書線條厚實飽滿,極盡提按頓挫之妙。唐大文學家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對他的草書藝術推崇備至。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歌、裴曼的劍舞被時人稱為“三絕”。
張旭喜歡喝酒,與李白、賀知章等當時的名士合稱“酒中八仙”。每次大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據李肇《國史補》說,張旭每次飲酒後就寫草書,寫時,揮筆大叫,把頭浸在墨汁裏,用頭發抒寫。他的“發書”飄逸奇妙,異趣橫生,連他自己酒醒之後也大為驚奇,這恐怕有誇張之嫌。
張旭《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狂草書。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40188字。無款,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讚》和《四五少年讚》。原跡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後人多沿此說,但也頗有爭議。
031以草書著名的懷素
懷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市)人。懷素7歲時到零陵縣城河西20華裏之外的“書堂寺”為僧,後到東門外的“綠天庵”為僧。但懷素性情疏放,對佛門戒律時有違反。常常吃魚吃肉,又喜豪飲,一日九醉,每至酒醉興發,即振筆揮灑。
因無錢買紙練字,懷素就在寺旁空地種下許多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經長期勤學精研,禿筆成堆,埋於山下,名曰“筆塚”。旁有小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現永州的綠天庵、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懷素的遺跡。永州現存懷素的作品有《千字文碑》、《瑞石帖》、《秋興八首》等,屬中國書法珍品。
懷素最擅長草書,他的草書繼承了張旭草書的特點,氣氛如暴風驟雨,萬馬奔騰。他的草書在篇章布局上講究疏密、斜正、大小、虛實、枯潤的對照,線條瘦勁凝練而圓轉自如,富於彈性。前人有“藏真妙於瘦”的評語。至其晚年,書風逐漸超於平淡雅致,但圓熟豐美,又有一種神韻。
懷素的書跡傳世的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墨跡《自敘帖》、《苦筍帖》和《食魚帖》。
032因“善行、草書,楷法自成一家”的黃庭堅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出於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書法《宋史》本傳稱為“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黃庭堅書法藝術風格上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新奇。他有句話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很能反映他的藝術思想。
黃書中最奇偉、成績最突出的是草書。用筆瘦勁婉美,雄放瑰奇,體勢縱橫開闔,奇姿危態百出,筆力豐遒婉暢,滲入篆意,自成一格。其草書主要代表作品《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花氣詩帖》、《廉頗藺相如傳》等。
黃氏的行書,更是別具一格,小行書挺透自然,大行書落筆奇偉,麵目清新,風神俊挺英傑,極具氣魄,用筆圓厚沉著,得折釵屋漏之妙。其代表作品有《山預帖》、《苦筍帖》、《鬆風閣詩》等。
至於黃庭堅的楷書不但行筆穩健,結體嚴謹,而且落筆奇偉,豐筋多力。真可謂“楷法亦自成一家”。
黃庭堅薈萃百家書藝之長,究極曆代體製之變,真、行、草、隸、篆都樂於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咀英嚼華,得心應手,學古而不寄古人籬下,終於自成一家,創為“黃體”。
033被譽為“當世第一”的宋代書法家蔡襄
蔡襄,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天聖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累官知諫院、直史館、兼修起居住。為北宋名臣、大書法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一起被後人譽為“宋四家”。
蔡襄是宋四家中年最長,名望最高的。他不僅是北宋一代名臣,而且蔡襄的書藝,在宋代被譽為當世第一。宋仁宗對他的書法十分欣賞,年輩稍長蔡襄的梅堯臣則把蔡襄與王羲之、鍾繇相提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