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書法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書意晉唐,恪守法度;二是神氣為佳,講究古意。前者體現在作品的點畫用筆、字體間架,通篇意法等“形”上。後者體現在作品中的書家個性、氣質與書寫時的思想感情等“神”上。
蔡襄的傳世作品中以楷書為最,兼有行書和草書。其楷書或氣勢磅礴開宕,字體宏壯道麗。或秀麗自然,淳淡婉美,風格各具。
034以行書聞名的米芾書法
米芾(公元105l~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嶽外史、中嶽外史,世稱“米南宮”、“米襄陽”,官至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是北宋四大書法塚之一。
米芾的書法,以行書的成就最高,他以晉人的風韻為根基,又參以唐代李北海、顏真卿、沈傳師、徐季海等行書大家的優點,再吸收六朝風骨,從而形成姿容俊美的個人風貌。
米芾的刷字,運筆勁健、迅速、率意、揮灑自然。字體結構嚴謹、自然、妥帖、分行、布白恰當,整體氣韻生動活潑。米芾的刷字在重視技法的同時,也注重“意”的表達。書勢任意縱橫,神氣飛揚,淋漓盡致,被蘇軾稱之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米芾的書法藝術在宋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也影響了後來人。宋高宗趙構,範成大乃至現代的書家郭沫若都受到米芾的影響。可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
035《蘭亭序》因何又稱“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是書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這篇文字作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彙編成集,《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貼相傳之本,共28行,324字,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道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036《中秋帖》因何被譽為“一筆書”之祖
《中秋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殉的《伯遠帖》合稱“三希”。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與其父一樣同為具有革新精神的書法家,他的楷書在王羲之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加妍媚流變的書體,故與其父合稱“二王”。
王獻之注重情感的宣泄,似乎更近於浪漫主義的表現色彩,但傳統審美觀曆來重中庸平和,獻之書風雖精魄超然,神采照人,為時人所喜愛,卻也由此遭唐代帝王貶斥,隻能屈居父後,甚至遭到冷落,直到宋以後才得人們珍視。
《中秋帖》是王獻之所書我國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現藏故宮博物院,人們稱此帖為“一筆書”之祖。“一筆書”所體現的是一筆下去連綿無盡的審美特質,是書法美的魅力所在。
037“寫意”是怎樣一種中國畫技法
寫意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為中國畫技法名,屬於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
038“工筆”是怎樣一種中國畫技法
工筆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為中國畫技法名。屬於工整細致一類密體的畫法,用細致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下筆畫的特色,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
工筆畫的技法有:描、分、染、罩。所謂描指的是白描,畫者分別用濃墨,淡墨描出底稿;分是指用墨色上色,用清水分蘊開來,表現出畫麵的層次;染和分是一個意思,隻不過用的不再是墨色,而用彩色來分蘊畫麵;罩色指的是整體上色,比如整片葉子上的綠色。
039“皴法”,表現粗糙脈絡的中國畫技法
“皴法”是一種中國畫技法。早期山水畫的主要表現手法以線條勾勒,但線條勾勒對表現大自然中山石樹木的紋理形貌、山嶽的凸凹明暗等有一定的局限,隨著畫法技藝的發展,能夠更形象地表現粗糙脈絡的皴擦筆法逐漸廣泛地使用開來。
其基本方法是,以點線為基礎來表現山石樹木的明暗(凹凸)。因所要表現的對象不同,皴法的使用分為諸多種類。清朝鄭績把它列為“十六家皴法”,如表現樹身表皮的,有鱗皴、繩皴、橫皴等;表現山石、峰巒的有披麻皴、雨點皴、解索皴、折帶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荷葉皴等。
040“潑墨”是怎樣一種繪畫手法
相傳,唐代王洽醉後以酣飽筆墨,潑於紙素,或點或刷,應手隨意,繪出雲霞風雨,而無墨汙之跡,宛若神巧,被人稱為“潑墨”。
潑墨的繪畫手法即用毛筆吸足經過調製的水墨,以酣暢淋漓的墨色、豪放疾速的筆勢快速作畫。講究筆墨的幹濕、濃淡,或先以淡墨潑卷,再根據繪畫需要,在淡墨一定幹濕度時潑以濃墨,以增加繪畫層次或表現墨跡的韻致;或蘸滿淡墨之後,筆尖稍蘸濃墨,一筆即見濃淡相滲漸變的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