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六朝時期,在顧愷之等著名畫家筆下,花鳥畫已經從人物山水畫中獨立而出,到唐代,花鳥終於成為文獻記載的名正言順的畫種。當時的代表人物有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等。
五代的花鳥畫分成兩種畫法體係:即黃筌的重彩寫生(設色)和徐熙的重墨寫意。徐熙所畫多為江湖汀花、野竹、水禽之類,而黃筌表現的則為奇花異草、珍禽稀獸。兩人所畫內容和表現手法迥異,但他二人都對後世、特別是宋代的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北宋後期花鳥畫步入全盛,這與宋徽宗“嗜玩”書畫有著直接的關係。他不僅自己兼長書畫,重視寫生,以精工逼真著稱;而且還擴充並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對繪畫的發展,頗有功績。
明代後期,水墨寫意花鳥十分興盛,花鳥畫有了很大的突破性進展,其中以陳淳、徐渭為傑出代表,將水墨寫意風格推向成熟的高峰。他們筆下淋漓奔放的大寫意花鳥畫對後世影響頗大,其後如石濤、朱耷以至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無不深受影響。
045顧愷之因何有“三絕”之稱
顧愷之(公元346~407年),江蘇無錫人,小名虎頭,生平三絕。
第一是癡絕,他為人寬厚,遇事通達,詼諧有趣,但往往裝糊塗。他有一櫃畫寄存在當時的一員大官桓玄家裏,桓玄撬開櫃的後壁把畫偷走。顧愷之不願得罪這種有權勢的人,故裝驚訝地說,我的畫奇妙通神,不翼而飛,像成仙得道升天了。他這種裝癡作呆的事很多,所以人們說他‘癡絕”。
第二是才絕,他的學問很好,善詩賦,一生好遊山水,吟詩作畫。
第三是畫絕,他所畫的《女史箴圖》,《烈女圖》等已達到藝術佳境,成為祖國藝術遺產的稀世珍寶。據說他畫人物往往不點睛,一點睛就活了。
046吳道子因何被稱為“畫聖”
吳道子(公元680~759年),河南陽翟人,原名吳道玄,畫史尊稱吳生。
吳道子幼年貧窮孤苦,浪跡東京洛陽,學習丹青繪畫,尤其專攻寺院的壁畫製作,道教中人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開元年間吳道子以善畫被唐玄宗召入宮中,以後一直為宮廷服務。
吳道子性格豪爽,喜歡在酒醉時作畫,且畫畫時速度很快,一氣嗬成。他主要從事宗教壁畫的創作,題材很豐富,其代表之作《天王送子圖》,描繪了釋迦牟尼佛降生以後被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
吳道子在曆史記載中名聲很大,但因為他大量創作的是壁畫,所以很少有傳世作品保留下來,無真跡傳世,傳至今的《天王送子圖》可能為宋代摹本。
047擅長畫人物的閻立本
閻立本(?~673年),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唐朝畫家。
閻立本與兄長閻立德受其父隋將作監閻毗影響,皆機巧有思,也都擅長繪畫。父子三人並以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閻立本的繪畫藝術先承家學,後師張僧繇、鄭法士,所畫人物、車馬、台閣都達到很高水平,特別長於刻畫人物神貌,筆法圓勁,氣韻生動。
他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圖繪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
現存相傳為閻立本的作品有《曆代帝王圖》、《步輦圖》、《職貢圖》等。《步輦圖》描繪的是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是反映漢藏和親的曆史畫卷。
048“南宋四大家”是指哪四位畫家
李唐、劉鬆年、馬遠、夏圭四人對五代、北宋的山水、人物畫進行了重大變革,創立了南宋的“院體”畫風,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故被人稱為“南宋四大家”,這其中又以馬遠、夏圭成就最高。
馬遠繼承家學取法李唐而自成一派。他畫山石用筆如斧劈木,方硬多棱角,畫樹木橫斜曲折,畫樓閣大都運用界尺加襯染,著重濃淡層次的變化,遠近分明。其構圖多以偏概全,集中強調畫一角或半邊的景物,打破了全景式構圖,使形象更為突出,畫麵簡潔。
夏圭與馬遠同創水墨蒼勁一派,但又有自己的個人風格,構圖喜歡取半邊之景,側重一隅,意境開闊。
049“元四家”又是指哪四位畫家
元四家指指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四人。他們繼承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而有所創新,主要用水墨或淺絳畫法,強調筆情墨趣,突出作品的畫外趣味,畫風簡淡高逸、蒼茫深秀,開創了一代新風,對明清畫壇影響很大。他們的山水畫代表了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個高峰。
黃公望(公元1269~1354年),常熟人,形成了“氣清質實,骨蒼神腴”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圖》,花了七年時間完成,畫家中鋒、側鋒兼施,尖筆、禿筆並用,長短幹筆皴擦,濕筆披麻,渾成一體。
倪瓚(公元130l~1374年),無錫人,他的畫主要表現太湖一帶風光,簡略曠遠。他善用側鋒淡墨,幹筆皴擦,作品筆墨精粹,意境幽遠,代表作品有《漁莊秋霽圖》、《紫芝山房圖》、《江岸望山圖》。倪瓚主張繪畫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多為文人畫家所稱道。
吳鎮(公元1280~1354年),浙江嘉興人,博學多識,性情孤傲,他的畫師承南唐著名的畫僧巨然,善用濕墨,充分發揮水墨的特性,畫風沉鬱蒼莽,傳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圖》、《水村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