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公元1308~1385年),湖州人,生活於元末明初,作畫喜用焦墨渴筆,點細碎苔點,畫麵繁密充實。他善畫江南林木豐茂的景色,濕潤華滋,意境幽遠,代表作品有《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春山讀書圖》等。
050以畫花鳥、山水知名“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清代畫家、僧人。原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後裔,明亡後出家,一生字、號、別號極多,尤以八大山人最為知名。
他在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以寄托憤懣。據載,他還曾棄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作為明宗室後裔,朱耷身遭國亡家破之痛,一生不與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強,行為狂怪,以詩書畫發泄其悲憤抑鬱之情。一生清苦,命運多舛。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其畫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樸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兼取黃公望、倪瓚之長,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
051唐寅,“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明朝中期,唐寅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其中唐寅又獨以風流才子之名著稱於江南。
唐寅(公元1470~1523年),字子畏,又字伯虎,號六如.江蘇吳縣人,製酒商之子。他在29歲上應鄉試,是應天(南京)府中第一名解元,從此唐寅成為遠近聞名的江南第一才子,備受眾人的推崇。
春風得意的唐寅30歲時又入京參加進士考試,但這次因朋友案受株連,不願作小吏。回故鄉同師友詩酒往來,又潛心學字畫,居然詩文書畫,大為出色,成一代大家。
他又曾應明朝藩王之召,官未做成,隻得又回到故鄉蘇州桃花庵飲酒吟詩,舞文弄墨,自命風流,生活上十分苦悶潦倒,又頗為放蕩,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不顧旁人的議論,我行我素。所以有人將“三笑點秋香”的故事附會在他身上。
唐寅晚年思想愈趨空幻,皈依了佛教,自號“六如居士”,隱居在自築的桃花庵內,靠賣字畫維持生計。
052揚州八怪指哪些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一批在揚州賣畫的“怪”畫家,他們的繪畫風格與當時的正統畫家不同,他們的思想行為也和當時的習俗不大一樣,因而後人稱其為“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都有哪些人?曆來說法不一,《天隱堂集》謂是鄭燮、金農、高鳳翰,李鱆、李方膺、黃慎、邊壽民、楊法;《古畫微》渭是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邊壽民、鄭燮、李鱆、陳撰、羅聘,《甌缽羅寶書畫過目考》謂是羅聘、李方膺、李鱆、金農、黃慎、鄭燮、高翔、汪士慎;《中國繪畫史》謂是金農、羅聘、鄭燮、閔貞、李方膺、汪士慎、黃慎、李鱆。
“揚州八怪”的繪畫,往往取材平凡,但能從平凡中畫出不平凡。他們畫作的共同特點就是:以奔放的筆調,抒寫心靈。他們強調在筆墨上的個性表達,這是文人畫在在這個時期具有一種朝氣的反映。
053《洛神賦》,早期人物畫的精品
顧愷之的傳世精品《洛神賦圖》是依據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曹植名著《洛神賦》創作而成的巨幅畫卷。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此長卷采用連環畫的形式,采用工筆重彩技法繪成,筆法細勁古樸、延綿流暢,色彩鮮豔厚重、華麗富貴。所畫人物神態安詳自然,細致生動。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洛神賦圖》與原作中以華麗辭句寫無奈離愁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我國繪畫史上一件著名的早期人物畫作品。
054《清明上河圖》,宋代社會的民俗生活縮影
《清明上河圖》全卷長528.7厘米,高24.8厘米,以全景式的構圖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風光景象。
全圖約可分為三大段,開端一段寫的是城郊景色:寒意尚未退去,樹枝上卻已露出了新綠,路上往來的行人,有的匆匆趕路,有的趕著毛驢往城裏送炭,有的則是攜親帶眷踏青掃墓歸來。中段是全圖最精彩的地方:以一座橫跨的拱橋為中心,汴河上船隻穿梭往來,一艘巨大的漕船正放倒桅杆準備過橋洞,船夫的吆喝聲引來眾多駐足觀望的人們,呈現出一派運輸、商貿的繁忙景象。末段繪的是城區繁華景象,各式各樣的店鋪作坊鱗次櫛比,不僅藥鋪、旅舍、肉店、錢莊應有盡有,甚至看相算命等三教九流也無所不包。城區內行外人摩肩接踵,有官吏、士紳、兵丁、和尚、乞丐、苦力等,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