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清明上河圖》共繪有人物五百餘人,可稱得上是宋代社會的一個縮影。整幅畫麵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
趣味鏈接:《清明上河圖》為何繪秋景?
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的內容主要是表現北宋首都汴京清明時節的景物。然而這幅名畫畫麵所顯示的卻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比如:畫中人物帶扇子的達10餘人之多;有幾個孩子光著下身在街頭嬉戲;河岸小販的桌子擺著切開的西瓜等。這哪裏是北國春寒的清明,分明是帶有一分“秋老虎”餘熱的秋景。
實際上人們將這幅畫命題中“清明”二字誤解了。“清明”並非指“清明節”。《後漢書》有“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這樣的話,“清明”意為治平。作者張擇端以“清明”為畫題名,是為了稱頌“太平盛世”。而畫像選取秋景而不繪春色,則是因為汴城八景,素來以“汴水秋風”居於首位的緣故。
055《韓煕載夜宴圖》因何富有節奏感
《韓煕載夜宴圖》是畫家顧閎中奉南唐後主李煜之命,夜至韓煕載的宅第窺視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
全圖采用了中國傳統表現連續故事的手法,隨著情節的進展而分段,以屏風為間隔,主要人物韓煕載在每段中出現。通過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節,敘事詩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畫家在構圖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個情節、一個地點、一個人物組合,每段相對獨立,而又統一在一個嚴密的整體布局當中,繁簡相約,虛實相生,富有節奏感。
地理堪輿
001“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這個詞在不同的時代和場合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最初的“中國”一詞,本意是指“京城”、“京師”。如《詩·大雅·民勞》中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在解釋這句詩時說:“中國,京師也。”《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劉熙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中國一詞也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政治名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
在我國古代社會前期,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要比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發達得多,因此被視為“中華正統”。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習慣把自己和黃河流域的政權對立起來,認為它們是“中國”,而自己是“蠻夷”。
我國從秦開始出現了統一的國家。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號,直到清朝,還可以聽到“我大清天下”等說法。19世紀中葉以後,中華民族已經形成,疆域也早已奠定,這時西方各國入侵,已完全是外國的侵略,和古代的與“蠻夷戎狄”的鬥爭性質完全不一樣。這樣,具有近代國家意義的概念——“中國”一詞才開始專指我國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002“華夏”這一稱呼的由來
在中國曆史上,夏朝是第一個正式建立的王朝,影響巨大。建國的民族就叫“華夏族”,因此中國就有了“華夏”之稱。“華”是美麗的意思,“夏”有廣大的意思,兩字組合成“華夏”一詞,是說又大又美。據《左傳》記載,“有利益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這個解釋便把“又大又美”上升到一個高精神文化,高物質文明的境界。
周朝時曾將國土稱作“中土”,“中土”加上“華夏”,所以中國自古又有“中華”之稱。此詞較後出現在《三國誌》,有“遊步中華”句。
003“赤縣神州”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
“赤縣神州”是中國的別稱。與“神州大地”意思相同。
戰國齊人鄒衍創立“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以借指中原或中國。梁啟超《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此又天下萬國凡有血氣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縣神州之民也。”
趣味鏈接:“九州”指的是哪些地域?
“九州”,也就是傳說中的我國中部地區,相當於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此說出自春秋戰國時代而上達夏禹。《尚書·禹貢》開頭即是:“禹敷土,隨山刊水,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夏代的開國君主禹,平定洪水後,跟著劃定疆域。
九州計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周禮·職方》所記有幽、並州,無徐、梁州。《呂氏春秋·有始覽》所記有幽州,無梁州。這九個“州”,實際上包括了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中原地區、淮海地區、華北、華南、華東、西北、西南、西北地區。
004《山海經》,最古老的地理奇書
《山海經》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地理書,自古就被稱為“奇書”。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賬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例如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故事,至今流傳,表現了古代人民渴望光明、鍥而不舍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