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國粹·技藝(5)(2 / 3)

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看麵色舌苔;“聞”就是聽聲音呼吸;“問”就是問病人的病情;“切”就是把脈搏。

我國最早全麵運用中醫四診法的人是春秋戰國時的扁鵲。扁鵲是中醫脈學創導者,他把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鬥爭的許多方法加以總結,歸納為“四診法”。從《史記·扁鵲傳》中記載的病例看,扁鵲診斷齊桓侯的病,運用的就是中醫的“望”診:初時疾在腠理,繼而逐漸移入血脈,移入腸胃,最後深入骨髓,直至不治為止。扁鵲的望診技能和由表入裏,由淺入深,不斷發展的病理觀念是科學的。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調查了解疾病的四種方法,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但在臨床應用時,必須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麵了解病情,作出正確的診斷。

004針灸,中醫頗具特色的重要發明

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與灸是兩種不同的技術,針是指用針具來治療,灸則是指用某些具有藥性的易燃材料,借助燃燒時的熱量作為刺激源,來進行治療。針灸術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頗具特色的發明,有著悠久的曆史。針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已經比較普遍。

針刺所用的器具,有一個演變過程。起初不是由金屬製成,也不是針狀,隻是一種被稱之為砭石的鋒利的石體而已。砭石治療疾病,這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刺工具也隨之得到提高和改進,從砭石發展為骨針、竹針、陶針,金屬煉冶術發明後,被銅針、銀針代替。

古代人發明灸灼療法,大約和圍火取暖有關。人們在圍火過程中,發現火不僅能取暖,而且可以疏通血脈,甚至可以清除某些疾病;時有不慎,被火灼傷,反而減輕了某些病痛,於是,灸灼療法便逐漸被應用起來。

針灸學發展到漢晉,逐漸完備。開始用圖形表示針灸穴位。一些總結性的針灸著作也出現了。其中西晉人皇甫謐撰寫的《甲乙經》是一部重要的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針灸著作。該書對針灸治療及穴位都記載詳細而有條理。

唐代開始在太醫院中設針灸科,有針博土、針助教進行針灸教學。宋代是針灸學大發展時期,不斷發現新的穴位。隨著針灸學的發展,元,明、清三代都整理和編纂了一些針灸學專著。這無疑對針灸學的總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

005經絡學說是怎樣形成的

經絡是中醫術語,指人體內氣血循行的通道。

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已有了較完整的經絡概念和學說。1973年,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十一脈灸經》,這說明,當時,人們利用經絡來治病已經很普遍了。

經絡學說認為:人體的裏裏外外,都由一些管線係統相連,全身氣血就在其中流動,到達全身,並把全身各個部分相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經絡係統中,其主要幹線稱為經絡,而其所分出的分支,逐漸變小,有橫行的,有網絡狀的,稱為絡肪,直至最小的孫絡。在經脈上,有一些氣血灌注點,就是通常所說的穴位。

全身共有十二條主要經絡,稱為正經,還有八條奇經。正經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八條奇經稱為督脈、任脈、帶肪、衝脈、陽躍脈、陽維脈、陰維脈等。

由經絡形成的學說,不僅是中醫生理解剖學結構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中醫病理學和治聞學的重要依據。經絡是客觀存在的,現代研究人員通過多學科、多途徑的方法,對經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盡管仍未能最後確定其實體,但它的存在與臨床以及生物學中的應用,卻是不可否認的。

006拔火罐作為醫療療法,源於何時

拔火罐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民間療法,它的起源很早。

唐朝以前,拔火罐又稱為“角法”,或簡稱“角”,因為當時的拔罐工具是用動物的角製成的,即用獸角,中間挖空,罐口四周打磨光滑即可使用,這樣的火罐,不僅不易破碎,而且獸角在當時是比較容易得到的材料。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角法治療的記載。在唐代,醫學分科還比較粗,隻分八個科,角法即為其中之一。

唐宋以後,由於動物不斷被獵殺,獸角的來源逐漸減少。於是人們把尋求火罐材料的目光轉向了竹子,同獸角相比,竹火罐不僅其材質輕巧,加工方便,而且來源更為豐富,成本也低廉,故千百年以來一直沿用,直至近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又相繼出現了銅火罐、玻璃火罐等,它們與竹火罐相比,都各具優缺點。

007刮痧療法起源於何時

刮痧療法,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療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確切的發明年代及發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痧”字從“沙”衍變而來。

最早“沙”是指一種病證。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過的皮膚表麵會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