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國粹·技藝(5)(3 / 3)

008傳統健身術“五禽戲”是誰創造的

“五禽戲”是我國傳統的體育健身術,對體內的氣血、身體的骨骼筋肉都很有好處,它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而創編的。

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應該經常勞動和鍛煉,但不能過度。運動助消化,使血脈流通,不生疾病。所以古代的仙人創造了‘導引’的功法。我也創造了一個方法,叫‘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通過做‘五禽戲’,使身體出汗,汗出多了,身體自然就會輕鬆,食欲也就隨之增加。這樣,疾病就會消除。”

吳普按照華佗的方法去做,果然效果很好,到90多歲時,也能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後世人據此受到啟發,在華佗五禽戲的基礎上,創編並發展了多種流派的五禽戲。

五禽戲與現代體操的差別是有無氣功,五禽戲是一種結合氣功的肢體運動,而今天的體操則沒有氣功。經驗證明,結合氣功鍛煉能有較顯著的收效。

趣味鏈接:你知道“六禽戲”嗎?

很多人都知道華佗的“五禽戲”,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劉安的“六禽戲”。劉安生於漢文帝時代,自幼勤奮好學,文武兼備,很受漢文帝的器重。他一生著作頗多,其中有《淮南子·精神訓》一書,“六禽戲”的文字就記錄在這本書上。

“六禽戲“的各式動作為:熊經——練身功,鳥伸——練腰功,鳧(野鴨)浴——練腰功,猿蠼——練臂功,鴟視——練眼功,虎顧——練手功。

009“方劑”的組成部分有哪些

方劑是按照醫師處方為某一位患者專門調製,並且明確指出用法用量的藥劑,在中醫學中,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辯證審因、決定治法之後,選擇適當的中藥,按組方原則,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症治療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藥味較少,藥量根據藥力相對較其他藥大。臣藥協助君藥,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藥是協助君藥治療兼症或次要症狀,或抑製君、臣藥的毒性和劇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症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藥作用。

010導引和養生有什麼關係

導引是我國古代的醫療體育和養生方法,是中國最早的一種醫療保健體操。據《呂氏春秋》記載,它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

春秋戰國時期,導引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療病保健和養生方法,並出現專門從事導引的養生家。他們把民間導引寫進了醫書,其大意是說,那些屬於肌肉萎縮、關節轉動不靈,或由於寒熱造成血氣不周的疾病,都可以用練習導引或用按摩的方法治療。

戰國時期的莊子,把導引概括為養氣和養形二者的結合。在《莊子·刻意》篇中,肯定了“導引術”是既包括吐故納新的呼吸運動,又包括類似熊、鳥活動姿勢的肢體運動,能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病延年的目的。

西晉以後,有關“導引術”的書和圖解不斷出現,它的內容和名稱也日益豐富。由“導引術”衍生出來的各種保健運動更是各具特色。人們現在熟知的太極拳、八段錦、十二段錦等,都是由此流傳而來的。

011相麵術和中醫的關係

相麵術是指依據人的麵貌、五官、骨骼、氣色、體態、手紋等推測吉凶禍福、貴賤天壽的預測法術。

《大戴禮》中有“堯相人以狀,舜相人以色”,可見早在堯舜時代,便依據人之體態神色推測其賢愚禍福了。漢代開始,相術成為一門有其獨特理論體係的學問,同時出現了一些相書和專門從事相術活動的相士,相術開始重視相骨。後來更進一步,有看麵相的,有看體相的,有看手相的,有聽聲音的。其實,要整體結合才達上乘,而且要結合看相時的時空組合,才能準確推斷。

從這一點上來看,相術和中醫的關係倒很密切。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其中望診,即是根據人的形體、氣色來判斷疾病的。

作為一門自成體係的預測法術,有關相麵術的著作也很多,諸如《柳莊相法》、《相法全編》、《水鏡集》、《相理衡真》等。相傳宋初相法大師陳摶師傅麻衣道人所撰的《麻衣相法》影響最大。

012張仲景,辨證施治第一人

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又名張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縣)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在史書中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於是對醫術產生了興趣。

但後來,他棄醫入仕,擔任了長沙太守。可是在他任內,南陽瘟疫流行,死去很多人,就連張仲景自己家竟也死去過半人數。瘟疫流行時,他也曾替自己的家人、替別的人開過藥方,但都無濟於事。他感到自己有必要專心於醫學,以尋求治好瘟疫的辦法。於是他辭去官職,全心全意研究醫理,潛心領會其中精要。後來,張仲景醫術終於日臻完善,成為我國辯證施治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