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兩位病人一齊登門求醫。張仲景按望、聞、問、切的辦法,發覺他們都患了外感風寒的傷寒症。因症狀並不嚴重,張仲景也就沒有注意他們的區別,便一起開了服出汗的藥,讓他們回家買藥煎服。
第二天,張仲景出診途中經過這兩人的家,就順便去隨訪一下。走進第一家,看到病人已經痊愈,屋裏屋外正忙著處理家務。問起病情,病人感激萬分:“昨晚吃了大人的藥,前半夜出了一身汗,早上醒來就沒事兒了。真的非常感謝大人妙手施救呀。”瞧著他生龍活虎般模樣,張仲景心裏十分高興。他覺得,治風邪,出汗確實是一種好方法。
誰知到了第二家,卻不見病人,隻聽到臥室裏有人一聲接一聲在呻吟。張仲景趕緊進去,看到病人頭上緊緊紮了一條帶子,還不住地喊頭痛。這是怎麼回事呢?同樣一張發汗的藥方,為什麼會引起截然不同的後果?
張仲景仔細給病人複診,發現自己昨日太疏忽了。這個人雖然也是外感風寒,但由於體質弱,昨日已經出了汗,現在手心還是濕濕的發燙。再叫他出大汗,當然會支撐不了。於是,張仲景連忙換了服清熱的藥方,病人終於轉危為安。
事後,張仲景得出結論,中醫施治雖然廣有八法,但究竟用哪一法,還需看病情和病人體質;風邪在表能用發汗法,大熱之症得用清熱法才行。在實踐的基礎上,張仲景逐漸形成了辨證施治的觀點。他也得以被後人尊之為“醫方之祖”、“醫聖”。
013《黃帝內經》為何有“醫家之宗”之稱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由現存的《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該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所積累的豐富醫療經驗的總結,戰國時期就開始編篡,到西漢時經過修訂充實而成。
《黃帝內經》運用的哲學思想突出地表現為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這一學說便成為中醫分析生理、病理及進行辯證施治的一種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它以陰陽為天地萬物以及人的總根源,以陰陽形容人體的平衡。又采納五行相生相克的學說,以為肝、心、脾、肺、腎依次分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並認為人的五髒也同五行生克一樣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
《黃帝內經》豐富了哲學思想,主要表現為形成了整體平衡觀念。它認為,人體結構的各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聯係的統一整體。認為人體某個部分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而全身的狀況又可影響局部的病變。
《黃帝內經》還將人放在同外界環境的相互聯係中進行考察,注意人和自然的平衡關係,強調按照自然界的變化來調節人的各種活動。
可以說,中國醫學史上的重大學術成就的取得以及眾多傑出醫學專家的出現,與《黃帝內經》無不有著緊密的聯係,它也被曆代醫學家稱為“醫家之宗”。
014《傷寒雜病論》創造了哪三個第一
東漢時期張仲景刻苦學習《黃帝內經》,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本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麵的巨著。
它係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和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直到目前,《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院校必學的書籍。
015《肘後備急方》,一部著名的中醫方書
《肘後備急方》,本名《肘後卒救方》,省稱《肘後方》,東晉葛洪撰,是著名的中醫方書。今本存八卷,分五十一類,該書主要記述各種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方藥及針灸、外治等法,並略記個別病的病因、症狀等。
《肘後備急方》中收載了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珍貴的醫學資料。這部書上描寫的天花症狀,以及對天花的危險性、傳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而且十分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