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國粹·技藝(6)(3 / 3)

六畜指六種家畜,包括馬、牛、羊、豬、狗、雞,是古代先民較早馴養的幾種家畜。《三字經》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後也用來泛指各種家畜。

002《汜勝之書》,西漢晚期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

《汜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作者汜勝之,漢成帝時人,曾為議郎,在今陝西關中平原地區教民耕種,獲得豐收。

《汜勝之書》便是他總結當時的農業生產經驗寫成的一部農學著作。全書18卷,早已散佚,保存到現在的隻有三千多字。主要內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的選擇,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獲、留種和貯藏技術,以及各種種植方法等。就現存文字來看,以對個別作物的栽培技術的記載較為詳細,包括禾、黍、麥、稻、大豆、小豆、臬、麻、瓜、瓠、芋、桑等13種。

書中“凡耕之本,在於趨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的生產原則和春耕時宜測定法,牽索趕霜保苗法,稻田水溫調節法、穗選法、澳種法、嫁接法等技術措施,不少至今仍有科學價值,充分反映了兩千年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003《齊民要術》,中國古代的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是中國北魏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賈思勰,北魏農學家,生卒年不詳,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人。曾任北魏高陽郡太守,具有深厚的農事知識。南北朝期問,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作者從傳統的農本思想出發,深入民間,跟農民做進一步的接觸,從平凡的生活中汲取經驗,最終寫成了《齊民要術》。

全書共10卷、92篇,約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書中係統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農牧業生產、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麵的經驗,凡有關農業生產之事,書中應有盡有。在地區方麵,除反映黃河中下遊的農業生產技術外,也涉及到南方及其他地區的情況。因此,被人稱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百科全書”。

004《王禎農書》,我國第一部貫通南北的農業大書

《王禎農書》是一部大型綜合性農書,元代王禎著。全書共36卷,13.6萬多字,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個部分,和曆代農學著作相比,具有不少特點。

《王禎農書》是我國第一部貫通南北農業的大農書,並附有插圖約300幅,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資料。書中第一次創立了農具圖譜,全麵介紹了我國的各類農具,並附以圖形。後世附有農具的農書或類書,有關農具的內容,無不采用了該書的資料。今日我們研究古代農具,主要也是依靠《王禎農書》所提供的資料。

書中還記載了許多新的農業技術,如在土地利用方麵,介紹了圩田、圍田、櫃田、梯田、架田、沙田、塗田等多種土地利用方法;在無性繁殖方麵,介紹了身接、根接、皮接、枝接、庸接和搭接等六種嫁接方法;在園藝方麵,介紹了食用菌人工接種、溫室囤韭、培育韭黃的技術,這些都是首次見於記載。

005《農政全書》,集前人農業科學的大成之作

《農政全書》為我國明代農副業科學技術著作,作者徐光啟,這是一部集前人農業科學之大成的著作。

全書60卷,50萬餘字,內容分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12門,每門又各分若幹子目。內容雖然大量摘錄前代農書和有關文獻,但經作者精心剪裁,取其要旨,開用夾注、旁注或評語等形式加人了許多作者自己的精辟見解和經驗體會,使該書成為一個完整的農學體係。

書中,屯墾、水利、荒政三項是全書的重點。為曆代農書所少見,係作者企圖針對明末朝政腐敗、生產凋敝、農民無法生存的嚴重情況所提補救措施,因為《農政全書》不僅單純地囊括了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而且其中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而這正是本書不同於前代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