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國粹·技藝(7)(3 / 3)

在這一過程中,製字、排版、印刷現代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騾都已具備了。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術得到了改進。

014造紙術源於何時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作為書寫材料的紙,在其曆史發展中有幾千年的演變過程。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所有這些材料均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對書寫材料的需要與日俱增,最後導致造紙術的發明。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襲公元六世紀的曆史家範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的。然而1957年在西安市郊灞橋發掘的古墓中,發現88片古紙,化驗證明係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年代不晚於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年),故稱灞橋紙,比“蔡侯紙”要早200多年,科技人員認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2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不過早期的西漢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到了公元2世紀,在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製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朝廷,和帝大悅,在嘉獎蔡倫的同時,立即通今拿國采用。由於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後人便把他組織監製的紙叫作“蔡侯紙”。

015《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裏程碑式的典籍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年間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進士。他博學多才,為一代學問大家,史稱:“博學善文,於天文、曆誌、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活坐標”,所著《夢溪筆談》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夢溪筆談》這部書是沈括畢生研究的科學結晶,全書按內容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門,涉及典章製度、財政、軍事、外交、曆史、考古、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廣闊的領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麵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麵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逸事,約占全書的46%。

本書反映了11世紀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當時世界科學技術領域中居於領先的地位。因此,本書被視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上裏程碑式之典籍,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016《天工開物》,我國古代舉世矚目的科技名著

《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名著,明朝宋應星著。宋應星(1587一1663),字長庚,江西奉新人,萬曆年間舉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諭、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等職。

《天工開物》全書共18卷,分3編。上編包括穀類種植、棉麻栽培、養蠶、繅絲、染料、食品加工、製鹽、製糖等;中編包括製造磚瓦、陶瓷、鋼鐵器具,建造舟車,采煉石灰、煤炭、硫黃、榨油、製燭、造紙等;下編包括五金開采及冶煉、兵器、火藥、朱墨、顏料、農藥的製造和珠玉采琢等。全麵係統地記述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

在編撰中,作者始終堅持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書中不但如實地記載、總結了當時已有的科學技術,而且對一些錯誤的觀點進行了澄清。另外,《天工開物》還提到了某些國外的技術成就,例如對日本和朝鮮的船隻,葡萄牙、西班牙的槍炮等,都做了大概的描述。可以說該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勞動的結晶,它的許多生產經驗及技術不但對傳統的農業和工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現當代科學技術發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迄今為止,《天工開物》全書已被翻譯成日、法、德等多種文字,成為舉世矚目的光輝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