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有個叫陳寔的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名元方,一名季方,都是功業有成,尊長愛幼,有德行的人。一次,陳元方的兒子長文和陳季方的兒子孝先一起玩耍,二小兒談論人品問題,都極自豪地誇耀各自父親的功德,爭論得不可開交。
兩個小孩僵持不下,於是就去找祖父陳寔評理。陳寔聽後,也認為陳元方、陳季方兩人都很好,難分高下,於是就說道:“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意思是,元方實在是好啊,好到很難做他弟弟(去效法學習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難做他哥哥(去效法學習他)。
後來這個成語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於同樣困境的人,用於此意時,“難”字的讀音為去聲。
021禍起蕭牆
“禍起蕭牆”是指災禍由蕭牆之內而起,後常用來比喻災禍出自內部。“蕭牆”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或說大門外)麵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塞門”、“屏”。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季氏》。
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季孫氏,專橫一時,常不把小國家放在眼裏。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一心想攻打顓臾這個小國。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勸告季孫氏不要攻打,後來在孔子的遊說下季孫氏放棄了這一計劃。
孔子分析說,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蕭牆之內。蕭牆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魯哀公的宮內,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的。這就是“禍起蕭牆”的來曆。
後世就用“禍起蕭牆”來比喻禍患起於內部。如《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裏城。”
022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出自《南史·江淹傳》,意思是說某人才華盡逝,文思枯竭。
江郎,指南北朝時齊梁時代的文學家江淹(444~505),字文通,幼年聰明過人,但是家裏很窮。窮則思變,他自幼便立下大誌,要發憤讀書改換門庭。江郎一方麵挖野菜養活母親和自己,一方麵刻苦攻讀,很快就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
江淹雖在學業上有很大成就,但仕途一直不順,他住過監獄,又遭遇流放。常言說“憂憤出詩人”,經曆這些苦難之後,他寫出過很多著名詩文,如《恨賦》、《別賦》等,文名遠播,震驚四方。
齊朝建立後,江淹時來運轉,先後做過禦史中丞、侍中、秘書監。做高官後,他耽於高官厚祿,忙於揖讓應酬,江淹不再刻苦讀書,更忘記了當年的貧苦,才思逐漸減退,漸漸地什麼像樣的的作品都寫不出來了,人們稱為“江郎才盡”。
023不食周粟
“不食周栗”原意指不吃周朝的糧食。形容堅守節操,誌向高潔。典出《史記·伯夷列傳》。
商朝末年,周武王準備討伐商紂王,商朝貴族伯夷、叔齊堅決反對,武王沒有接受他們的意見。
後周武王滅掉商朝後,他倆誓言不食周人之粟,隱居首陽山中,以采集野菜和山果維生,堅守著凜然不可侵犯的道義防線。但山中的野菜、山果,終不能長期養活仁義之人,伯夷和叔齊最終還是餓死於首陽山中。
024相濡以沫
泉水幹涸了,魚兒們互相擠在一塊低窪的泥地裏,用濕潤的水氣互相吹吸,用唾沫滋潤對方,這種做法,倒不如在江湖中各得其所,互相忘記的好。
莊子在此所表現的正是他的小國寡民,各得其所,順其自然的思想。朋友不僅要能相忘於江湖,更需要能在危難時相濡以沫。後以“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幫助。
025唾麵自幹
“唾麵自幹”,意指逆來順受,寬容忍讓。此典出《新唐書·婁師德傳》。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幾代都位列三公。到他自己時,也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後來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
婁師德說:“婁家世代受朝廷恩惠,我們兩兄弟現在都出來作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飛揚跋扈,你出去作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
他弟弟說:“這一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婁師德搖搖頭說:“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有人朝你吐口水,你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好了。”
俗語探源
001吃香
“吃香”,原意是指為憑借職權而享受到的某種好處,現在一般指受人歡迎。這一詞語出自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
宋朝時,京師開封流傳著一種說法,即“三班吃香,群牧吃糞”。原來,宋朝繼承唐代的製度,在宮廷內設有三班之職,分別為東頭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這“三班”都隸屬於宜徽院。
宋朝雍熙四年,別置三班院,以崇儀副使蔚進掌之,較其勞績,授以內外之任。蒞事於外有八千餘人,罷而在院者,也常數百人。這些人官尊事簡,權勢日增。每年乾元節,他們湊錢到廟裏進香,合以祝聖,此謂之“香錢”。判院官常將其餘用作餐錢,這就是“吃香”一詞的最初含義。
002掛冠
現在人們常用“掛冠”來表示辭官或辭官歸隱。這一典故出自《後漢書·蓬萌傳》。
西漢時北海人蓬萌,因為家裏貧窮,在縣裏做了一個小小的亭長。一天,縣中的都尉經過他負責管理的都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