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典故·軼事(2)(2 / 3)

按照當時的規矩,亭長蓬萌必須手持盾牌,叩頭拜見。誰知,那個都尉是個得誌便猖狂的小人,趾高氣揚,胡亂訓斥了蓬萌一通,揚長而去。

蓬萌莫名其妙遭到訓斥,心中十分氣惱。他一把扔掉盾牌,氣呼呼地說:“大丈夫豈能任人奴役!”

於是,蓬萌離開了自己看守的都亭,來到京城求學。幾年後,經朋友介紹,飽讀詩書的他又在京城謀了一個小官。

當時,漢朝的皇帝是漢平帝,大司馬王莽把持了朝政。王莽的兒子王宇不滿父親的所作所為,很同情漢平帝,王莽知道後,竟不顧父子之情,把王宇逮入獄中毒死。蓬萌聽到這件事後對友人說:“三綱(封建社會中三種主要的道德關係,即君臣、夫婦、父子)絕了,再不離開,災禍就將要降臨到我們頭上了。”

於是,蓬萌辭別了友人,來到東都宮的宮門外,把官帽摘下來,掛在宮門上,匆匆離去。他回到家裏,帶了全家一起出了城,乘一隻小船,渡海到遼東去了。

蓬萌到遼東後不久,便發生了王莽篡位的事,王莽殺了許多反對他的人,但蓬萌因有先見之明,避過了這場災難。

光武帝即位,建立東漢以後,蓬萌回到北海,在澇山隱居,成了東漢著名的隱士。而他當初把官帽掛在宮門上辭官的做法,也漸漸為人所熟知,“掛冠”一詞,也就由此傳了開來。

003割席

“割席”,現在多用來指與朋友絕交,它來自於東漢時期管寧割席的故事。

東漢人管寧和華歆在年輕時代是一對很親密的朋友。有一次,他們兩人在菜園裏鋤草,從泥土裏翻出一塊黃金。管寧目不斜視,把黃金當作瓦片石塊一般,仍然不停手地揮鋤;華歆卻心中一動,彎腰拾起金塊,端詳了一陣,才把它擲掉。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炕席上讀書。忽然外麵鼓樂喧嘩,有位高官達貴乘坐華麗的馬車經過門前。管寧仿佛沒有聽見一樣,埋頭讀書;而華歆呢?連忙丟下書本,跑到街上去看了。

華歆回來的時候,管寧用刀子把炕席嘩地一割為二,說:“從今以後,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後來,華歆仕途坦蕩,青雲直上。魏文帝時,他已經是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他曾向文帝推薦管寧。文帝下詔書征召管寧去朝中做官,想封他為太中大夫,但管寧不願意。後來,明帝又征召他為光祿勳,他也固辭不就。管寧一直隱居家中,布衣終老。

004問鼎

現在,人們常用“問鼎”一詞來比喻奪取政權的意圖或野心。“問鼎”一詞源於《左傳》。

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正言道:“九鼎是神聖的鎮國之寶,豈可以隨便鑄造。”楚莊王討了個沒趣,悻悻不作聲。

楚莊王問鼎是想取周而代之,“問鼎”一詞便有了圖謀奪取政權的意思。

005捉刀人

捉刀人原指曹操。後來將代人作文者稱為“捉刀人”。典出《世說新語·容止》。

東漢末年時,匈奴使者遠道來到洛陽。魏王曹操準備接見他,但是他覺得自己生得又矮又醜,不足以使來使威服。於是在朝中挑選了儀表堂堂的崔季矽,讓他穿戴自己的衣冠,假充魏王,高坐大堂之上,自己則打扮成一個衛兵,按著腰刀,立在床頭的一旁。

會見很順利地完畢了。曹操便派密探去打聽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驚歎地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氣宇軒昂,果然是名不虛傳。可是他背後手執利刀立在床頭的侍衛,依我看,這才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

006執牛耳

“執牛耳”,比喻在某一方麵居於領導地位。典出《左傳·哀公十七年》:

古代諸侯在訂立盟約時,主盟者都要親手牽割牛耳取血,然後將牛血摻入酒中,讓每個入盟的人喝這種牛血酒。當時便稱主盟者為“執牛耳”。這種“歃血為盟”的儀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

因此,“執牛耳”原本是一種儀式,後來泛指在某一方麵居領導地位,意為第一。

007大手筆

現在人們多用“大手筆”來稱揚名家的作品;或者用來稱譽寫作才能極高的人。這一詞語出自《晉書·王珣傳》。

王珣是東晉名相王導的孫子,他年輕有為,才思敏捷,膽量過人,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有一次,桓溫想試試王珣的膽量,在月初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騎著一匹馬從後堂直衝議事大廳。其他的幕僚都嚇得驚慌失措,躲避不迭,唯獨王珣端坐不動,處變不驚。桓溫於是感歎地說:“麵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年少而居高位)的人!”

後來,桓溫又想試試王珣的才學,趁幕僚們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拿走了王珣準備發言的文稿。王珣發覺後,也不放在心上。待到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悄悄拿出王殉的文稿對照,發現雖和文稿上的內容完全一樣,但文句卻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王殉十分佩服。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了解後,桓溫對王珣十分信任,在他帶兵出征的時候,便把軍中往來文書等事務全部委托給王殉,軍中的文武官員對王珣也十分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