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典故·軼事(2)(3 / 3)

由於桓溫的器重和賞識,王珣的職務不斷升遷,他被封為東亭侯,並從大司馬主簿、參軍升遷為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的一天晚上,王珣在家裏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將一支像屋上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以後,他仿佛有預感似地對家中人說:“我夢見了如椽的大筆,看來又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

事情很巧,就在當天上午,宮中傳出了孝武帝暴死的噩耗。由於王珣才名冠世,朝廷的哀策、訃告以及孝武帝諡議等,全都由他受命起草。這種殊榮,在晉朝曆史上是很少見的。

008應聲蟲

應聲蟲,喻指沒有主見,人雲亦雲的人。典出唐·劉竦《隋唐嘉話》:

相傳有個當官的,因為手中握有大權,所以他的朋友和同僚見了他都點頭哈腰,唯唯諾諾。這樣,日子久了他就得了一種怪病,隻要他說一句話,肚子裏就有個聲音跟著說一句,連打個嗝都有回聲。他請了很多名醫來為他醫治,但一點效果都沒有。

有一天,他出外遇上一個老道,便向道士求治,道士說:“你肚子裏有條蟲子,叫‘應聲蟲’,你說什麼它都跟著學。”當官的一聽大驚:“那可怎麼辦呢?”道士說:“無妨,你隻需找一本藥書,一個不少地逐個高聲朗讀,應聲蟲不敢跟著重複說出的藥名,就是醫治此蟲的良藥佳方。”

當官的轉憂為喜,回家之後按照老道的吩咐,找出藥書來念,當說到“雷丸”之時,肚中沒了回音,他趕快買了“雷丸”服用,真把怪病治好了。(雷丸,是寄生竹根的真菌。)

009安樂窩

現在,人們常把安適的生活環境稱之為“安樂窩”。這一典故出自《宋史·邵雍傳》。

北宋文人邵雍,字堯夫,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自幼勤奮好學,苦讀經史,因為不願做官,便離家出走,遊曆四方去了,他訪遍了齊,魯,鄭等古國遺跡回到故鄉,從此,他閉門不出,潛心鑽研起學問來。

當時的宰相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人退居洛陽時,都曾與他結識,並交往甚厚,為他花重金買下了一座莊園,修建了房宅,種上了花草,插上了柳枝。

邵雍平時讀書之餘也從事稼穡,自種自收。閑暇時,一個人高興地飲酒吟詩,自斟自飲自得其樂,以此來淡泊明誌。他為了表示“安貧樂道”,不求榮華富貴,給其住所起名叫“安樂窩”,自號為“安樂先生”。

010忘年交

“忘年交”一語出自南北朝人範曄的《後漢書·禰衡傳》,是說不拘年齡輩分而結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孔融和禰衡都是東漢末年人。那時,孔融已經四十多歲,在朝廷中擔任少尉卿的職務,而禰衡剛二十出頭,文思敏捷,但為人十分高傲。他來到許昌後,有人建議他去拜會一下幾個有聲望的名士,禰衡說:“許昌城裏,我隻欽佩兩個人,一個是楊修,另一個是孔融,而其他人都不值得我去拜訪。”

孔融聽說後,對禰衡很感興趣,很想拜會一下他,於是他打聽到禰衡的住處,特地換上便服,前去拜訪禰衡。兩人相見之後,一番攀談,相見恨晚,竟比多年的老朋友還談得攏。談到情投意合之時,孔融則稱禰衡是“顏淵(孔子最器重的學生)複生”,禰衡則稱孔融是“仲尼(孔子)不死”。他們超越年齡的界限和隔閡,結成了忘年之交。

後來,孔融曾多次向曹操推薦禰衡,曹操對禰衡的大名也早有所聞,於是便下令召見他,但禰衡把曹操視作“奸相”,很鄙視他,每次都托病不肯前往,並且經常在背後指責曹操。曹操十分惱怒,於是借刀殺人,把禰衡派到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黃祖手下。果然,禰衡在江夏很快得罪了黃祖,結果被黃祖所殺。而孔融後來也被曹操所殺。

011賣關子

“賣關子”一語出自《新唐書·李逢吉傳》,原指受賄賣關係,現在泛指設置懸念或故弄玄虛的那一套手法。

唐朝時,有個叫李逢吉的人,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賣官鬻爵,拉關係開後門,無所不為。在他手下,糾集了張又新、李續子、李仲言、李虞、劉棲楚、薑洽、張權輿、程者範等一班奸佞之臣,在這八人之下,又聚集著一批奉承角色,計有十六人之多。

這班人對上阿諛奉承,對下殘酷欺壓,壞事作盡。一般官員進京,有事欲見李逢吉,還須先得過了這班人的關口。故朝廷上一些正直的官員以及老百姓對他們側目而視,稱之為李逢吉門下的八關十六子。而想過他們的關口,還非得先行賄賂不可。後來,這班奸佞索性將求什麼事該送多少財禮,都定出了具體的數目。欲見李逢吉,先要買關子,關子買得通,事便辦得成。於是,“賣關子”一語便流傳開來了。

到了近代,“賣關子”比較多的是使用在如下場合:一是指小說戲曲中設置的扣子,即有意布置的懸念。另一是指欲言又止故弄玄虛的“秘密”,引得對方急不可耐,這在上海人來說,也叫“賣關子”。

012鐵公雞

人們用“鐵公雞”比喻極其吝嗇的人。這個詞出自清代袁枚《子不語·鐵公雞》。

古時候,有一個十分小氣的人,他吃完飯之後,總要把碗舔一遍,舍不得扔掉一顆飯粒。他的衣服破了以後,總是補了穿,穿破了再補,從來舍不得做一件新的。村上人家結婚,家家都要送些禮物去祝賀,他送的禮物總是最寒酸的,其實他家並不窮。